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06 14:09:37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
近日,上海市委通過了《關于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打造具有鮮明標識的城市軟實力特質。
上海在深化建設全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進程中,恰逢其時地提出了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的戰略舉措。
自美國學者約瑟夫·奈于1990年首次提出“軟實力”概念以來,關于軟實力的內涵和涉及的主要方面,已經基本達成了共識。筆者認為,現在的重要問題是,如何正確認識軟實力不同于硬實力的作用方式,進而使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更加精準、有效地滲透在方方面面,產生1+1+1+……大于N的作用。
可以根據生產要素、產業發展的相關實踐,佐證軟實力有著類似“黏合劑”的作用方式,聚合、賦能、優化城市發展的各種條件、要素、功能和優勢,使每一座城市都更具活力、向心力、創造力和競爭力,使中國的一線城市在與世界頂尖城市的比拼中站上更高的臺階,獲得新的發展空間。
經濟學最初對生產要素的認知是“兩要素”“三要素”說,即勞動和土地,爾后再加上資本。1890年,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第四個生產要素“組織”,即企業家才能。生產過程不能沒有作為管理職能的組織,不能沒有企業家來執行組織的職能。這里,組織是“黏合劑”,將生產要素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劑”。
熊彼特是創新理論的鼻祖。1912年,他提出的創新,是指“企業家對生產要素所做的新的組合”。這里,新的組合通常是創造性、革命性的組合。在熊彼特看來,市場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是企業家精神。企業家才能把生產要素帶到一起并組合起來;企業家精神則在動態中不斷優化重組生產要素,把生產要素轉向新用途,把生產過程引向新方向。可見,企業家才能與企業家精神是企業發展,乃至國家發展的軟實力。這和我們現在說,精神品格是城市軟實力的內核所在,是完全吻合的。
美國經濟學家馬克盧普曾經這樣形容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關系,他說,農業和制造業是“磚塊”,服務業是“灰泥”。由此可見,現代產業體系的“黏合劑”是服務,即以研發、設計、金融和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性服務。它們的發展質量決定著產業融合與優化所能達到的水平,決定著現代產業體系所能到達的高度。
可見,生產要素需要“黏合劑”,其不斷演化需要新的“黏合劑”起作用;產業發展需要“黏合劑”,從某種意義上說,產業轉型、結構優化,是“黏合劑”升級的結果;城市發展同樣需要“黏合劑”,以城市的精神品格聚合發展的各種條件、要素、功能和優勢,并不斷為它們賦能,使它們提質升級,適應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和新發展格局的要求。
上海市委通過的前述《意見》,在提出深刻認識弘揚城市精神品格、提升城市軟實力的重大意義,明確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的總體要求的基礎上,著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城市軟實力的精神內核;著力提升文化建設品位,塑造城市軟實力的神韻魅力;著力構建現代治理體系,展現城市軟實力的善治效能;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煥發城市軟實力的發展活力;著力打造最佳人居環境,彰顯城市軟實力的生活體驗;著力增強全球敘事能力,擴大城市軟實力的國際影響等方面,深刻闡述了什么是城市軟實力,軟實力將在哪些方面對城市發展起作用,以及怎樣全面提升軟實力。
上海率先在中國各大城市中提出軟實力與城市發展的重大課題,這不僅具有深入研究的價值,而且對城市未來建設具有一般的指導意義。城市在推進項目建設、制度建設和功能建設的基礎上,加強軟實力建設是水到渠成、勢所必至,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和作用。
在未來一段時期,上海將全面推動軟實力與硬實力互動并進、相得益彰,加快建設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引領城市,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