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27 22:01:55
根據普查結果,四川目前發現有漢文古籍約23萬余部187萬余冊、少數民族古籍約50萬冊,其中246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數量居全國前列。與此同時,四川省圖書館副館長杜桂英透露,目前古籍工作專業人才較為缺乏,人才隊伍建設難以匹配古籍保護利用需求。為破解古籍保護利用難題,加強法治保障正當其時。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余蕊均 攝
走進四川省圖書館(省古籍保護中心)的一間庫房,“幾百上千歲”的古籍正在“排隊”,等著工作人員整理編目。這是古籍保護的第一步。根據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二批21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名單,包括四川省圖書館在內,四川共有4家文博機構入選,顯示出“古籍大省”的實力。
根據普查結果,四川目前發現有漢文古籍約23萬余部187萬余冊、少數民族古籍約50萬冊,其中246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數量居全國前列。與此同時,四川省圖書館副館長杜桂英透露,目前古籍工作專業人才較為缺乏,人才隊伍建設難以匹配古籍保護利用需求。
為破解古籍保護利用難題,加強法治保障正當其時。5月27日上午,《四川省古籍保護利用條例(草案)》提請四川省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這將是全國首部為古籍而立的地方性法規。
四川省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唐文金在作條例草案起草說明時表示,近年來,四川古籍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還存在制度機制和職責體系不健全、一些珍貴古籍搶救修復不及時、收藏基礎設施薄弱、專業人才匱乏、經費投入不足、藏用矛盾突出等問題。
“古籍兼具文物與文獻的雙重屬性,其上位法規定分見于文物保護法、公共圖書館法、博物館條例等多部法律和行政法規,國內尚無專門規范古籍保護利用的法律法規。”為此,推進古籍保護利用立法,總結凝練四川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問題,“很有必要”為四川古籍事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據悉,條例草案不分章節、共三十三條,包含立法依據、基本原則、適用對象、責任主體、保護利用、保障措施和法律責任等內容,主要特點體現在構建了“三個體系”、聚焦了“三個難點”以及強化了“三個保障”上。
其中,針對古籍保護不足與利用不足同時存在的情況,條例草案明確加強分級管理、改善存藏條件、加大珍貴瀕危古籍搶救修復等;規定古籍修復應當按照尊重古籍原貌、最小干預的原則進行,不得因修復對古籍造成損害等。唐文金表示,這些規定,旨在讓各類古籍得到有效保護,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
又如,鑒于民間古籍收藏活動大量存在但缺乏相應的指導、管理、服務的情況,條例草案明確公平對待國有古籍收藏單位和民間古籍收藏單位,鼓勵和支持公民、組織合法收藏古籍,以調動各方面對古籍保護的積極性。
在存藏條件上,條例草案明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古籍存藏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有關標準改善存藏條件,做好異地、異質災備保護;對國有古籍收藏單位提出建立專業庫房、配備設施設備等規定,鼓勵有條件的收藏單位面向社會提供寄存服務,為古籍保護提供基礎性支撐。
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條例草案明確建立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建立健全古籍相關學科專業體系,支持古籍收藏單位與院校合作共建教學實踐基地,聯合培養古籍專業人才。同時,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古籍專業技術人才的職稱評審,側重考查其實際工作業績,激發古籍人才隊伍活力。
此外,四川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徐建群還介紹,條例草案還圍繞提高古籍資源轉化利用水平設置了相關條款,力求突出現代科技對古籍保護利用的支撐作用。如明確古籍收藏單位通過提供古籍閱覽服務、開放古籍數字資源、展覽展示古籍等方式,拓展古籍利用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古籍向公眾開放的水平。
根據條例草案的定義,古籍是指“主要產生于1912年以前的文獻典籍,以及產生于1912年至1949年期間具有古典裝幀形式的文獻典籍”。同時在外延上又留有余地,規定“1912年至1949年期間產生的具有歷史文物價值、學術資料價值和藝術代表價值的其他文獻典籍,其保護利用可以參照本條例執行”,進而滿足古籍保護的動態需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