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27 22:32:24
11月27日,《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對外發布。《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力爭降至13.5%左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實現新突破,貨物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鐵路貨運量、鐵路貨運周轉量占比力爭分別提高至11%、23%左右,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保持較快增長。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每經編輯 陳星
11月27日,《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對外發布,明確了5方面20項重點任務,包括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健全國家物流樞紐與通道網絡、加強創新驅動和提質增效、加大政策支持引導力度等。
《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力爭降至13.5%左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實現新突破,貨物運輸結構進一步優化,鐵路貨運量、鐵路貨運周轉量占比力爭分別提高至11%、23%左右,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保持較快增長。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降低物流成本是為了兩方面,第一是要素成本上升會降低我國產品的競爭力,也會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降低物流成本是為了激活購買力。第二是當前我國物流成本還有下降空間,比如通過數智化能夠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并補足冷鏈、農村物流等環節的短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實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動。《關于做好2024年降成本重點工作的通知》也明確,研究制定《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韓敬華曾表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對于構建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更好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物流體系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物流成本相對偏高,仍有下降空間。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曾提出,優化運輸結構,強化“公轉鐵”“公轉水”,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形成統一高效、競爭有序的物流市場。優化主干線大通道,打通堵點卡點,完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鼓勵發展與平臺經濟、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結合的物流新模式。統籌規劃物流樞紐,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大力發展臨空經濟、臨港經濟。
《行動方案》也提出,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優化主干線大通道,充分發揮大運量、高效率、低成本運輸方式的基礎作用。制定工作指引,強化貨物特別是大宗散貨和中長距離運輸貨物“公轉鐵”“公轉水”。
鼓勵發展與平臺經濟、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相結合的物流新模式,健全和優化管理標準規范,支持企業商業化創新應用。促進物流平臺經濟創新發展,鼓勵物流技術創新平臺和龍頭企業為中小物流企業數智化賦能。
《行動方案》還提出,實施“新三樣”物流高效便捷工程。加強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的國內港口倉儲設施建設,支持高效便捷出口。研究出臺大容量儲能電池、大尺寸光伏組件的倉儲和運輸相關技術標準,優化完善鋰電池運輸安全管理規范。開展新能源汽車物流提升工程,加強港口滾裝碼頭建設,鼓勵研發應用內河滾裝船。探索發展新能源汽車集裝箱運輸,暢通新能源汽車國內聯運通道和跨境物流通道。
支持鐵路貨運、內河水運、物流樞紐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大宗商品物流、冷鏈物流、鐵路物流、農村物流等領域和中西部地區設施補短板,加快形成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體系。通過現有資金渠道,啟動支持現代商貿流通體系試點城市建設。
盤和林認為,農村物流覆蓋面不足,且缺少高效率、獨特性的物流,農村物流訂單較為零散,物流公司不愿意投入太多。所以,首先要解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投資的積極性問題,政策要釋放一定的紅利,從稅收、金融、補貼等方面向農村物流傾斜。
他建議,可以多方面挖掘物流降本潛力。首先是國企帶頭,企業通過降本增效來釋放空間。其次是通過技術手段升級物流系統,減少低效率物流,通過完善的物流設施和數字技術來提升物流運作的效率,降本增效提質。最后是發展物流產業,增加物流供給的方式來降低物流成本。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