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3 00:16:22
《計劃》提出,到2027年,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取得顯著成效,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力爭降低至13.5%左右。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更加完善,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強鏈深入推進,運輸結構持續優化。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11月12日,交通運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
《計劃》提出,到2027年,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取得顯著成效,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力爭降低至13.5%左右。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更加完善,基礎設施聯網補網強鏈深入推進,運輸結構持續優化,全國鐵路貨物運輸周轉量較2023年增長10%左右,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左右,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等取得重大突破,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加快推廣,貨運組織效率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軍企業,交通物流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支撐作用更加突顯。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計劃》共提出提升與產業發展適配性;促進各環節高效銜接;建設全國交通物流統一大市場;加快培育新動能;加強要素資源保障;支持企業提升運營效率等六方面18條具體舉措。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動。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對于構建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更好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物流體系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物流成本相對偏高,仍有下降空間。
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為14.4%,較上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與一些發達國家的水平相比,這一比率仍然有下降空間。
據交通運輸部相關負責人介紹,交通物流具有先導性、基礎性、保障性作用,《計劃》提出了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深入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推進交通物流與產業融合發展等18項具體舉措,旨在加快推進交通物流結構性、系統性、制度性、技術性、綜合性、經營性降本提質增效,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廣發證券研報顯示,從影響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的幾個要素看,我國供應鏈流通的效率較低,同批貨物流通次數較多;同時,產業集群不夠成熟,貨物流通距離相對偏遠。
記者注意到,本次《計劃》明確提出要提升與產業發展適配性,推進結構性降本提質增效。具體而言,包括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深入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推進交通物流與產業融合發展等。
其中,在加快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方面,提到以聯網補網強鏈為重點,適度超前加快規劃建設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實施鐵路貨運網絡工程,完善普速鐵路網絡和重載鐵路,持續優化“西煤東運”“北煤南運”“北糧南運”等多式聯運系統,加強疆煤外運通道能力建設。
在深入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優化方面,《計劃》提到加快推進鐵路專用線進入港口堆場、物流園區、工礦企業。新建及遷建大宗貨物年運量150萬噸以上的物流園區、產業園區、工礦企業、糧食儲備庫等,原則上接入鐵路專用線或管道。
《計劃》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動能,推進技術性降本提質增效。具體舉措包括加快推進多式聯運信息互聯共享、加快推進交通運輸智慧物流創新發展、大力提升技術裝備綠色化水平。
在加快推進交通運輸智慧物流創新發展方面,《計劃》明確提出,加快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港口、智慧樞紐等建設,推進交通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升級。加快開展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汽車準入和通行試點。統籌加強交通運輸智慧物流標準協同銜接。有序推動自動駕駛、無人車在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重點區域示范應用。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對武漢中遠海運港口投資運營的陽邏國際港鐵水聯運二期項目進行實地調研,該項目是國家長江干線上的12個鐵水聯運重點項目之一。
武漢中遠海運港口碼頭有限公司生產操作部部門經理陳曉勉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該項目融入了“5G+”等智慧元素,加強了5G、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港口各領域深度融合。無人集裝箱卡車與有人集裝箱卡車混編參與實船作業和鐵路裝卸作業,是國內首個完全實現無人集卡水平運輸系統規模化運營的內河碼頭和多式聯運項目。
無人集卡正在進行裝卸作業 每經記者 張蕊 攝
在現場,每經記者看到,與傳統的港口作業場景不同,堆場的龍門吊下看不到理貨員、裝卸工的身影。無人集裝箱卡車在岸橋下、堆場龍門吊下、港區內道路,可以精確定點停車并自動裝卸,遇到障礙物會自動繞行、避開障礙物,能夠滿足貨物的立體裝卸。
陳曉勉對每經記者表示,無人集卡的規模化運營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和運營成本,以往一輛車要配3個人,現在一個人就可以管3臺車。不僅如此,該項目還通過三維數字孿生技術,將物理港口的每一個細節實時同步到虛擬環境中,構建了一個高保真、動態更新的數字孿生體。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就可以全方位監控港口的日常運營,同時還能對能源消耗進行深入分析和針對性優化。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蕊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