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7 07:14:46
每經編輯|畢陸名
中央氣象臺消息,26日開始,我國將受到冷空氣的頻繁影響,東北等地將出現大范圍降雪,多地氣溫將波動走低。同時,預計未來十天,影響我國的冷空氣較為頻繁。北方地區氣溫波動較大,并將伴有雨雪、大風、沙塵等天氣;南方整體先暖后涼,另外下周初,青海、西藏一帶將有降雪發展。
中央氣象臺消息,自26日起三天,新一輪較強冷空氣將自北向南影響長江以北大部地區。受此影響,我國多地將出現大范圍降雪天氣,并伴隨大幅降溫。這輪冷空氣影響結束后,29日至30日,補充冷空氣自北向南影響我國中東部地區,大部地區氣溫將下降4~6℃,部分地區降幅在8℃以上。
總體來看,未來一周影響我國的冷空氣較頻繁,中東部大部地區氣溫都將在波動中走低,公眾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謹防換季高發疾病。
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這兩天出現大范圍降雪。25日一早,市區城建部門出動掃雪設備,對城市道路進行不間斷清掃。根據當地氣象部門消息,這次降雪覆蓋阿勒泰大部地區,最大降雪為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吉克普林,降雪量達8.9毫米。阿勒泰地區多地道路出現結冰現象,喀納斯景區公安局交警大隊昨晚開始對通往喀納斯景區和禾木景區的道路,實行交通管制,26日11時管制取消,恢復交通。
11月尚未結束,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不少站點的降水量已經打破觀測史上11月全月最多紀錄。預計27日,降雪區域將東移北上,主要位于吉林和黑龍江等地,小雪為主;其中吉林東部局地有大雪。
為何今年11月東北地區像捅了雪窩,降雪如此多?中國天氣網氣象分析師李靚表示,由于高空槽東移配合地面氣旋發展,加上有東南方向水汽向東北三省一帶輸送,導致東北降雪頻繁。眼下正在經歷的第五輪雨雪過程,依然是高空槽發展加深,配合地面上有氣旋發展導致的。當出現冷空氣或寒潮過程時,東北地區上空容易形成高空冷渦或高空槽,配合地面氣旋,能將黃海、渤海甚至日本海的水汽輸入東北地區,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
與此同時,青海、西藏一帶也將有降雪發展增多。其中27日夜間至28日,受南支槽影響,西藏北部和西部、青海西部等地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雪,局地暴雪。
國家氣候中心日前宣布,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已經形成,并表示2023年極有可能是1850年以來歷史最暖的年份。從統計規律來看,厄爾尼諾會使得影響我國的冷空氣的總體強度偏弱,北方地區出現暖冬的概率也會增大。
可是,寒潮頻繁來襲,是否“打臉”厄爾尼諾?是否“打臉”全球變暖?
據澎湃新聞25日報道,國家氣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從歷史上寒潮的活動情況來看,國家氣候中心統計資料表明,1961—2022年(top16強寒潮中)強寒潮活動主要出現在11月份,占全部強寒潮的38%。由此可見,11月份是我國寒潮活動的主要月份。
歷史上其他厄爾尼諾的年份,如1987年11月份就出現了1961年以來最強的強冷空氣寒潮過程;1998年(厄爾尼諾的次年),也出現了一次顯著的寒潮降溫天氣;2014年的秋季到2016年的春季,發生了歷史上第三次的超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在這次事件過程當中出現了明顯的降溫天氣,雨雪一直推進到我國華南廣州等地。
“所以說,厄爾尼諾事件并不排斥冬季出現降溫、出現強的寒潮天氣。”周兵說,最近的兩次寒潮天氣主要跟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的調整相關聯,東亞大槽的位置偏西,使得東北等地低渦系統明顯,不斷有冷空氣南下,“某種程度上與季節進程有關系,跟厄爾尼諾沒有直接的關聯。”
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今年冬季可能會前冬偏暖,后冬接近常年,冷空氣相對活躍。“厄爾尼諾對全球和我國的氣候的影響和規律是比較明確的,但是它在不同的年份呈現出主要的一些特點還是有所差異。”周兵說,因此,厄爾尼諾并非等同于暖冬,寒潮并未“打臉”厄爾尼諾,也未“打臉”全球變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央氣象臺、澎湃新聞、中國天氣網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