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7 23:06:25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在決策層定調“活躍資本市場”之后,以什么辦法活躍市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7月底,證監會2023年系統年中工作座談會指出,要從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等方面綜合施策,協同發力,進一步激發資本市場活力,提升資本市場功能。近期,隨著A股市場再度下探,有關降低印花稅、試行T+0、控制融資的討論十分熱烈。
從歷史經驗以及其他資本市場的經驗看,降低印花稅和市場走勢在短期內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但長期關系并不明顯。比如2008年4月的印花稅下調,Wind全A指數此后一周漲幅為16.9%,但三年后漲幅只有2%。再看T+0,從韓國和中國臺灣股市看,引入T+0之后,其后三年累計漲幅都很可觀,但這些只是統計上的相關關系,且樣本過小,沒有證據表明兩者之間確有因果關系。
影響股市整體走勢的因素很多,從最簡單的框架看,流動性決定了估值水平,當買入的資金多于賣出資金時,股價就會上漲。因此,要活躍資本市場,從流動性來觀察并找到辦法可能要比只重視交易環節的“降本”更為有效。
總流通市值是A股流動性變化最重要的觀察指標。據Wind數據,2013年8月這一數值為19.05萬億元,現在則為70.65萬億元,10年時間增長了270%,這意味著同樣的漲幅,需要更多的資金量。簡單對比,A股要達成和歷史水平相當的活躍度,日均1萬億元成交額可能只是基本要求。但整體來看,A股市場的自我造血功能仍不夠,增量資金對于整體走勢仍至關重要。
2020年以來,A股總計有1604只新股上市,控股股東限售期滿3年后,這些股份也將陸續進入流通,加上再融資部分,A股面臨的流動性壓力是顯而易見的。對此,有觀點認為,需要暫停IPO或者再融資,但這等于砍掉股市的基本功能,并不可取。
筆者認為,統籌好一二級市場動態平衡應當成為活躍資本市場的重要辦法,這種平衡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加以實現,而其中的關鍵節點應當是IPO,入口關更充分的市場化能夠起到有效的自我調節作用,而無需人為干預。當整體市場低迷時,IPO數量會下降,一些項目會發行失敗,融資額會降低,市場得以休養生息,反之亦然。
如何讓IPO充分反映二級市場的流動性?筆者認為,在IPO定價和申購環節,應當更為徹底地放開,讓價高者得,讓其承擔風險,短期內這可能引發“三高”發行等問題,但發行過程中的充分博弈,能夠讓一二級市場連成一體,定價偏差在經歷破發之后會自然回歸到理性水平,真正優質的上市公司會被篩選出來。
“活躍資本市場”是一個大命題,也是一個長期命題,降低交易成本的各種辦法值得嘗試,引入長期資本也值得去努力,但“治本”的辦法還是要從供需關系出發,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這需要在制度的設計上繼續推進變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