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28 14:21:02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代蘭在大會致辭中表示,從國家到省市,正在協同產業、金融、財政三方出臺多項惠企助企政策,加強和深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努力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希望“撬動金融資源,支持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和高質量發展”。
每經記者|吳林靜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吳林靜 攝
今年以來,成都相繼出臺“助企30條”“穩增長40條”“紓困10條”等一系列助企紓困的“組合拳”。進一步地,成都希望能夠更多地撬動金融資源,利用好金融“活水”,助力實體經濟度過難關。
10月26日,2022年成都市中小企業金融紓困年度大會在成都舉行。記者從會上獲悉,今年成都市城鎮已新增就業20余萬人,市場主體數量達到354萬戶、增加19.8%,工業增速保持高于全國、全省的態勢。
與之相隨的是,金融支持力量不斷加大。截至目前,全市企業貸款余額達到3.5萬億元、增長15.8%,全市制造業企業貸款余額3364億元、增長18.9%,全市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2萬億元、增長16.2%。
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工程師代蘭在大會致辭中表示,從國家到省市,正在協同產業、金融、財政三方出臺多項惠企助企政策,加強和深化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鼓勵金融機構努力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希望“撬動金融資源,支持中小微企業紓困解難和高質量發展”。
在經濟社會發展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中小企業面臨嚴峻的市場競爭與生存考驗,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更加凸顯。針對產融對接,政府一直在搭臺,希望以此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搭臺的第一步,就是要讓中小企業知道已經出臺了哪些金融紓困的政策、服務與項目。會上,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產業金融服務處陳欣為企業較為系統而全面地解讀了成都目前的金融支持政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金融支持方式、產融服務平臺到助企紓困政策,基本覆蓋了成都的重點行業,也基本能夠服務于企業的全生命周期。各類金融服務的產品、平臺、政策不一而足。
從企業的生命周期來看,針對種子期/初創期的企業,成都設計了諸如“蓉易貸、科創貸”等政策性金融產品,成立了諸如“知識產權運營基金、新經濟天使投資基金”等股權投資產品;在企業的擴張期,成都已經推出了“園保貸、壯大貸、制惠貸、股債通”等政策性金融產品,與此同時還有市級的產業投資基金,以及“小升規、專精特新、技改”等發展補助政策;針對成熟期的企業,四川和成都則發布了支持企業上市的獎補、應收賬款融資核心企業的獎補、支持企業兼并重組的獎補政策。
至于搭建產融服務平臺,成都更是從企業所在的不同行業領域進行了細致的劃分。針對制造業有“產融通平臺”,針對專精特新企業有“成長通平臺”。針對中小微企業,成都給出了擔保貸款、商貸貼息、場地租金補助等各項優惠措施。記者在現場還了解到,針對企業不同的融資需求,成都也在不斷豐富金融的有效供給,信用貸、供應鏈金融、應收賬款質押等貸款方式推陳出新。
即便金融產品和服務已如此豐富,一家從事機器人研發的創業團隊過去一段時間還是遇到了融資的困難。
該團隊的財務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曾經急需一筆資金,找到一家商業銀行,把企業資料都交齊了,可是對方卻因為沒有提供創始人親屬的相關信息而拒絕放貸。公司轉而向新的銀行了解傳統的抵押貸款條件,因為公司是輕資產,除了創始人在成都唯一的房產,也無物可抵。后來,公司通過技術認定為“瞪羚企業”,拿到了相關的獎勵資金,也獲得了一些信用貸款的額度。
針對中小微企業長期以來都存在的融資難題,成都市融資再擔保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馮偉介紹,成都近年來一直在推進普惠金融“三大基礎工程”,包括政策性擔保公司注冊資本金倍增工程、企業信用評級提升工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共同分擔工程,讓資金“活水”能夠真正流向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小微企業主。
在給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過程中,馮偉發現“金融服務的過程,有點兒像談戀愛,要在合適的時間遇到合適的人,產融對接才容易成功。”在馮偉看來,中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主要矛盾,本質是中小微企業的有效融資需求,與金融機構的有效金融供給,難以實現有效的匹配。
在馮偉看來,中小微企業的一些發展特征,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當下融資難題的存在。仔細分析中小微企業的有效融資需求,馮偉舉例,從金融意識來講,一些現金流缺口僅二三十萬元的中小微企業,相較于找銀行融資,小微企業主們更傾向于找親友借貸。從金融需求來看,馮偉接觸過一些高新技術的初創企業,創業團隊成員往往在技術、市場、營銷方面比較擅長,而缺乏專業且專職的財務人員,這樣的初創企業往往對金融產品、金融服務難以作出專業的選擇和判斷。整體而言,雖說難,但產融對接還得繼續推進,有效的匹配還需去努力實現。
穩住市場主體,才是穩住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理應被打出一把好牌。代蘭在會上表示,下一步,市經信局將舉辦“金融年度大會”,聚焦產業建圈強鏈做強金融支撐,以深入推進產融合作為抓手,以緩解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為切入口,貫徹落實好產融合作系列政策,會同金融機構共同打造更加有利于中小微企業發展的環境,營造全社會服務實體經濟的良好氛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