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15 09:25:17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雖然“雙減”政策針對的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教育,但與這輪政策調整并不直接相關的中公教育還是和其他教育股一樣一路滑落。今年以來,中公教育股價累計下跌超過71%(截至14日收盤),市值損失超過1500億元。股價大部分時間陰跌可能會讓人“痛到麻木”,但第三季度單季巨虧7.9億元的事實還是為利益相關者們敲響了警鐘。虧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會不會持續?預收培訓費且幫助學員支付學費貸款利息的商業模式是否需要調整?這不僅僅是投資者們渴望知道的,也是深交所第一次發函詢問的一部分。
在宣布借殼上市前后,中公教育股價累計漲幅最高達到11倍,絕對的行業龍頭地位、大幅增長的業績、優異的現金流和高額現金分紅使其成為典型的優質白馬股。但在預告今年三季報業績大幅虧損后,公司先是收到深交所的關注函,要求說明業績虧損相關問題;接著是11月30日又收到安徽證監局的警示函,證監局現場檢查發現,2019~2020年公司與多家關聯方存在業務合作,相關交易金額達到應披露標準但未按規定履行董事會、股東大會審批程序及信息披露義務;12月6日,中公教育終止了39億元定增并撤回申請文件,失去這筆融資也意味著其懷柔學習基地項目面臨重大變數,而在此之前公司已經支付了30億元地價款項,這塊地如何處理也就成了新問題。
當業績優異、股價走好的時候,有些信披和內部治理方面的問題可能會被掩蓋,一旦業績和股價轉衰,這些問題可能被放大審視。中公教育要重新獲得公信力,報喜不報憂或少報憂的策略在注冊制以信披為核心的大環境下已經不再好用,堅持“零容忍”的監管原則下,所有疑點將無所遁形,對此中公教育應當深有體會。在第一次回復深交所問詢函之后,深交所又拋出了更多問題,且這些問題直指中公教育商業模式的核心:比如,今年三季度因退費導致經營現金流為負,那預收培訓費的真實性如何,培訓費與經營現金流、學員人數有何詳細關系;公司為學員學費貸款支付利息與公司財務費用的關系,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與公司是否有關聯關系;公司短期負債和現金類資產(含短期理財、定期存款等)雙高的原因,等等。尤其是最后一點,也是投資者們最希望得到解答的問題,因為康美藥業和康得新兩個財務造假大案也有類似的特點。
如果將信披看作一場考試,中公教育的目標必須是100分,要實現這一目標,公司需要對照信披規則,一條條執行到位,無論是收入確認規則還是關聯交易,任何一道題都不應留下疑問。尤其是在整個校外培訓市場徹底重構,更多學科類機構可能涌入公考培訓市場的新形勢下,中公教育更應當充分進行信息披露,讓投資者了解公司的現狀和未來的機會,減少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股價劇烈波動。同時還要注意的是,交易所的反復問詢并非是要增加工作量或者障礙,中公共教育應當將其視為重要的經驗,學到如何真正充分、有效地披露信息,這是公眾公司的必修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