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2-10 09:11:49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12月7日晚間,科創板新股禾邁股份披露發行公告,557.8元的發行價使其成為A股“史上最貴新股”。9日,禾邁股份開始申購。據媒體報道,因為中一簽(500股)需要繳款約28萬元,已有投資者選擇放棄申購。但是,持有2.5萬元市值即可頂格申購、中簽后若“后悔”還可以棄購的特點,也意味著禾邁股份最終中簽率仍然會非常低。
中簽是小概率事件,但真的中簽了,普通投資者要不要繳款?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注意以下三個事實。
第一,新股定價是由網下機構和極少數個人投資者與承銷商共同博弈后確定的,普通投資者只是價格的被動接受者。普通投資者之所以打新,絕大部分是出于新股首日可觀的漲幅預期,無論是絕對價格還是相對價格(如市盈率),禾邁股份的定價都是非常高的,打新要想獲得回報而不是虧損,意味著當天一手的交易總價要超過5.578萬元,考慮到首日巨大的成交量,投資者需要考慮是否有足夠多的買家進場買入,只有足夠多的投資者認可這一高定價,打新投資者才可能取得預期回報。
第二,機構對新股的報價有其復雜性,機構報價不等于最合理的報價。新股定價之所以選擇機構進行報價,在于機構有專業、成熟的估值評價體系,但機構參與新股定價同樣有中簽的需求,剔除部分無效報價的機制決定了機構既不能報價過高,也不能太低,而是要超出最后的發行價為最佳,即機構報價并非完全基于估值結果而確定。另外,在網下申購環節,機構之間同樣競爭激烈,數千個參與申購的產品,平均下來所能獲得的股數也不多,一只產品中簽幾百股、幾千股的情況非常常見,機構的需求存在較大缺口。在所獲有限的情況下,機構是否是基于風險-收益的邏輯進行理性報價,同樣值得普通投資者理性分析。
第三,打新對機構是資產配置的一種選擇,即便是“最貴新股”,中簽后對機構的整體影響也非常小,所以機構對新股價格并不敏感。但對資金規模小得多的個人投資者來說,同樣是打新股,繳款5萬元和繳款28萬元的風險是完全不同的,繳款28萬元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其投資組合的特征,尤其是上市首日的波動率將成倍增加。對此,普通投資者需要充分了解繳款后自己投資組合的根本性變化,同時對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有充分預案,以便在新股上市首日作出合理決策。
據統計,2010年以來已上市交易、定價超過百元的新股共計25只,而之前“最貴新股”的紀錄保持者是義翹神州的292.92元,雖同為百元股,但其只相當于禾邁股份的半價。從今年百元新股上市首日的表現看,僅成大生物一家上市首日破發,其他均獲得盈利,新股賺錢效應仍在。但是從之后走勢來看,10只百元股當中,破發的有4只,其中尤安設計一度較發行價下跌超過37%。對那些真正看好禾邁股份的投資者,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等到二級市場充分博弈之后再決定是否參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