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18 14:57:28
每經評論員 吳林靜
北交所開市,讓人們對創新的關注又多了一層。毋庸置疑,創新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發動機。但創新也分很多種,有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模式創新,以及原始創新。幾類創新的差別不在于創新的質量高低,而在于難度有別。
創新難,原始創新更難。假若總是搞不出重大的自主原始創新項目,小則企業生存有問題,大則城市難以積極主動地進行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國家也會在新一輪國際產業分工調整中又一次陷于被動。
近年來,在紛繁變化的國際形勢面前,從地方政府、高校院所到各類企業,都意識到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并紛紛布局關鍵核心環節,特別是“卡脖子”問題攻關。
比如成果轉化。回顧過去6年成都“雙創”形勢的變化,一位成都“雙創”載體總經理的親身感受是,過去成都的創業企業/項目,多是商業模式創新,產品創新都極少;這兩年創業,技術含量激增,涌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
又比如產品國產化。在武漢,一家上市企業“十年磨一劍”,把20%的營收投入到新產品研發中,今年產品終于問世,實現集成電路生產過程中一個零部件的國產化。公司董秘說,攻關十年,最難的是不斷地解鎖“know how”。
以上變化與突破是可喜的,但我們仍不能沾沾自喜,當前面臨的普遍現實仍然是,撐起企業科研實驗室的高端科研儀器,幾乎見不到國產的身影。國產自主化產品普遍市占率低,而且定位中低端;成品倒是實現國產了,但是原材料依舊還是要從國外進口。
“卡脖子”問題的關鍵,與基礎研究領域的缺憾緊密相關。除了企業的積極參與,還需要高校院所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需要地方政府集聚與基礎研究相關的人才、物資、產業,為原始創新提供更優的外部環境。
在城市這個賽道上,重點城市已經搶跑領先。
比如超前布局一些重大基礎科研平臺。大科學裝置和國家實驗室對于集聚創新資源有著極強的“虹吸效應”,但它們并不是“撒胡椒面”式地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校院所。目前,已建成的22個大科學裝置,91%分布在合肥、北京、上海;已建成的6個國家實驗室,分布在北京、合肥、蘭州、青島和沈陽。
又比如制度進一步創新、進一步精準。今年10月,上海提出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讓科研人員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給予自主的科研空間。
那么,一些沒有搶到頂級資源,又想打造科創中心的城市怎么辦?“人”是關鍵因素。
一座中部城市為了吸引高層次人才,拿出高達1億元的誠意,門檻低至“錢給你,不管你怎么用”,條件放寬至“不需要項目落地轉化,和本地團隊有合作都行”,以疏解地方高層次人才缺乏的困境。
同時,有多座后發城市不約而同提到,對科研工作者要包容“十年不鳴”,靜待“一鳴驚人”,讓一切創新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
其實,真正能做基礎研究的人才,也是希望回歸科學本來的樣子,真正想在科學發展史上留下點兒什么的。若人才與城市能合拍,共同投入原始創新,忘掉考核指標,感覺“做科研太有意思了”,那原始創新實現突破的春天就不遠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