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7-09 09:05:55
每經評論員 楊棄非
8月1日起,對于共享單車亂停亂放問題,深圳將劃分禁停、限停區域,并采取“政府約束經營者、經營者約束使用人”的監管模式,規定經營者需約束使用人遵守車輛停放管理要求。這意味著,繼武漢、北京之后,深圳共享單車也進入“入欄監管”階段。
自誕生之日起,共享單車“隨騎隨停”的模式在解決城市“最后一公里”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亂停亂放的治理難題。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說“鋪量”是共享單車的1.0時代,2.0時代是資本入局,看誰撐得更久,那么現在,已經到了共享單車的3.0時代,看誰的運維更精細。
從實踐來看,通過硬性的停車要求和罰款政策,電子圍欄確實讓共享單車有處可去,不再無序占道。但為停進爆滿的停車區而將單車疊堆停放、“騎車1公里、停車2公里”等極端情況的出現,讓共享單車一定程度上喪失了提供便利的初衷,“最后一公里”的問題重新顯現。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這反映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技術成熟度尚不足以支撐更有效的監管措施,二是治理的精準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技術的提升已在推進。以深圳為例,在此前已推進共享單車定點停放的區域,共享單車被升級置換為具有北斗高精準定位技術的車輛。升級后的共享單車,定位精度達到亞米級,能更準確識別路邊小塊規范停車點的范圍,受房屋密集區等的影響也將大大減弱。
更重要的問題在于,城市如何真正轉變治理邏輯,提升治理的精準性。在一些城市,停車區的劃定過于簡單,而共享單車使用所表現出的潮汐性更進一步增加了停車需求的復雜性。揭開電子圍欄的無形“外衣”,本質上還是公共自行車時代的有形圍欄。
在數字化推動共享經濟發展的同時,同樣需要以數字賦能監管。比如,隨著定位技術進入亞米級別,各共享單車企業沉淀的大量用戶騎行和停放數據,都能成為精準監管的輔助工具。完全可以根據用戶停放習慣,依靠大數據劃定停車區,結合實際使用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并設置一定的容錯機制,以實現停車供需的精準匹配。而從體制機制層面來看,政府、企業和用戶之間還需要構建起新的互動框架,以推動共識的進一步形成。
經過前一輪共享單車“野蠻生長”后,理性認識正普遍產生,使用者的素質和配合度明顯提升,共享單車企業也紛紛建立起適應于城市需求的發展模式。在此階段,更需要進一步優化治理方式,使共享單車真正與城市發展相適配。
去年,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印發《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探索觸發式監管機制。這不僅需要政府打破監管慣性思維,還需要構建各類主體參與的多方協同治理體系,使政府監管從被動控制走向自律自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