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2 09:33:09
每經評論員 李蕾
“出名要趁早”,張愛玲的這句話流傳甚廣,但卻不適用于所有行業。比如,公募基金。
上周四半導體板塊大漲,30多只主動權益基金當日凈值漲幅超過5%,相關話題甚至登上了熱搜。某基金經理就趁著這股東風在基金吧發了一個帖子,說:“在半導體科技賽道中,也希望能擁有名字”。
公募行業在半導體最“擁有姓名”的基金經理,無疑是諾安基金的蔡嵩松。但蔡嵩松是因為自己“想紅”而走紅的嗎?顯然不是。翻看他的履歷,其求學期間的主攻方向就是芯片設計,博士畢業后第一份工作從事的也是芯片設計,進入券商后還是從事計算機行業研究。正因為了解并且看好這個行業,在初出茅廬擔任基金經理后將持倉集中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而且,和大部分基金經理擴大能力圈、投資范圍覆蓋其他行業不同,蔡嵩松一直聚焦在半導體板塊,再加上之前比較高的換手率和凈值波動,從而被動走上了“黑紅”的路線。但說到底,他的名聲大噪主要還是因為比較極致的投資風格,以及近年來半導體板塊熱度的居高不下。
再來談談明星基金經理也會面臨的一些尷尬。去年以來基金賺錢效應凸顯,很多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出圈”,甚至擁有了自己的粉絲后援會。但這種現象不是因為基金經理本身“想火”造成的。在疫情的沖擊下,站在基金公司的角度,各家機構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和資金的進入,或者為了公司品牌形象的塑造,在“造星”這件事上都還是比較積極的。說得直白一點,基金公司掙的主要還是管理費,基金經理吸金效應強、管理規模大,對于公司和他個人來說肯定都有益處。畢竟在公募行業,“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業績平庸的無人問津”這種現象由來已久,也很正常。
但另一方面,基金投資也一直存在著收益、規模和波動的不可能三角,甚至還有“規模是業績的天敵”這種說法。在行業里,明星基金經理普遍面臨的一個困境就是受到的關注太多、管理的基金規模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而過大的管理規模則會反過來影響乃至限制基金經理的發揮。相比之下,一些低調的大佬則因為不在聚光燈下,規模也是屬于比較好掉頭的級別,因此操作會更加從容,也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投資技巧和技能。
其實在日常的接觸中我們也能發現,一些人們所熟知的明星基金經理本人相當低調。除了配合公司“營業”,其他時候都是悶聲發大財,甚至還會刻意去減少在公眾面前出現的頻率。說他們“不想紅”倒也不至于,但紅的原因還是在于產品業績好、表現穩健等,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導致的順理成章的結果,并非主觀上刻意為之。
如果是因為上述這些原因,一個基金經理開始在行業里“擁有姓名”,那他名氣和管理規模的上漲都是投資者用手投票的結果,是一種肯定。如果還沒有具備這等功力,就把精力放在“出名”這件事上,對投資者來說還真不一定是好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