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5-17 09:28:16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近日,私募大V葉飛的爆料在整個資本圈刷屏。“盤方”“中介”“公募”“下家”“定金”“鎖倉”“尾款”“拉升30%”這一套涉及多方、流程嚴密的所謂“市值管理”,已有操縱股價的嫌疑;而“查看200人股東名單”,則已是泄露內幕信息;“100萬封口費”,更是涉及刑事問題。無論哪一條,都是破壞資本市場規則的惡劣行徑。
雖然被爆料的上市公司、券商明確予以否認,甚至有的通過“報警”以自證清白,但蓋子已經揭開,證監會已明確表態,已約談公司及相關各方,啟動核查程序立案調查,并將“一查到底、依法嚴懲”,屆時,是非曲直將一目了然。
在A股市場,市值管理并非新鮮事,早在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后,這一概念就已被提出。2014年5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
市值管理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上市公司的價值由其市值體現,無論上市公司自身發展對資本的需求,還是投資者承擔風險所期望的回報,都需要通過市值增長實現。尤其是在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市值管理給予了上市公司更多主動權,而不是被動地被邊緣化。
但葉飛的爆料,卻給公眾呈現了一個完全變味的“市值管理”。盡管其所指控的細節尚待調查,但有些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走偏也是不爭的事實,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上市公司找“盤方”做市值管理在業內不算是什么秘密,無論是高管減持還是股份定向增發,上市公司都需要更高的股價為相關利益方創造更大的回報:所以利好消息不是及時披露,而是根據需要按照節奏、有選擇性地披露;盡管沒有投顧資質,“盤方”卻在薦股平臺、網站、微博大V等渠道向散戶薦股;若跟風盤不夠,“盤方”還會以高額回扣作為回報,找公募基金接盤。
只做高股價、只是通過股價波動實現投資者財富“再分配”的市值管理不是真正的市值管理,而只是少數“內部人”自我價值最大化的謀私行為。真正的市值管理,既包括股價體現企業內在價值這一要求,也包括制定長期的戰略以創造出新的價值。同時,這種管理必須有嚴格的信息披露以確保對所有投資者公開透明,而不是少數人在隱秘角落的密謀。股份回購、現金分紅是市值管理,做好投資者關系工作、制定清晰可執行的并購重組及產業整合戰略也是市值管理,市值管理的正途很多,它不應當被少數反面案例污名化。
市值=股價×總股本,由于總股本在一定時期內是恒定的,在一些人看來,市值管理實際變成了“股價管理”,這容易讓市值管理走向股價操縱。如何避免市值管理走偏?除了外部監管的強力約束,上市公司內部的制度建設顯然更為重要,而其中的關鍵點在于避免上市公司被大股東、管理層等內部人控制,這就要求企業必須具備科學的治理結構,從股東大會、董事會到高管層,必須有制衡內部人的力量。如此,市值管理才能從長期和全局上體現所有股東的共同利益。對投資者而言,企業治理結構絕非無足輕重的“空談”,而是投資決策必須參考的、越來越重要的一個方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