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9-15 18:48:15
9月15日,民航局方面宣布,要放開核準航段每周最大航班量限制,還要放寬涉及“北上廣”三大機場支線航線準入限制。消息一出,市場熱議不斷。民航專家綦琦表示,相關政策可以改變此前部分中小型城市機場沒有直航北上廣的局面,激活全新市場需求。
每經記者|張虹蕾 每經編輯|魏官紅
民航業回暖逐步加快,如今再迎政策利好。
9月15日,民航局運輸司副司長靳軍號通報,放寬部分國內航線航班的準入政策,主要有兩方面措施:一是放開核準航段每周最大航班量限制;二是放寬涉及“北上廣”三大機場支線航線準入限制。
消息一出,市場熱議不斷,放寬航線航班準入政策后,將會給整個民航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
“這樣的選擇應該是經過精心考量的:既要讓身強力壯的頭部參與者在獲得額外支持后做出更大貢獻,同時也以強帶弱,實現整個民航業的一次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羅蘭貝格管理咨詢公司全球合伙人于占福(負責交通運輸與航空航天制造業務)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政策最大的初衷是在資源供給端減少約束,為國內經濟和航空運輸潛力的進一步釋放做好支撐。
記者了解到,民航局方面在9月1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了兩方面措施:一是放開核準航段每周最大航班量限制。其中,核準航線是指涉及北京、上海、廣州機場之間及其連接部分國內繁忙機場的客運航線,目前共49條。二是放寬涉及“北上廣”三大機場支線航線準入限制。此前根據要求,航空公司申請涉及北上廣直達年旅客吞吐量200萬以下機場航線,需滿足“在北上廣其中一點通航點數達到15個”的附加條件。調整后,2019年旅客吞吐量在100萬到200萬的32個機場至北上廣航線,將不受通航點數量的準入門檻限制。
民航專家綦琦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放寬國內航線航班準入政策是民航行業主管部門在國內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服務構建國家雙循環新格局的重大政策優化。這種方式可以改變此前部分中小型城市機場沒有直航北上廣的局面,激活全新市場需求,促進拉動國內航空消費。
民航專家林智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放寬航線航班準入政策將從多個方面促進民航市場發展。首先,該政策更好地貫徹落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政策導向。原來,北京、上海、廣州三大樞紐共有49條核準航段,對每周最大的航班量有“不能超過多少班”的限制。隨著限制解除,航空公司可以投入更多運力,新增更多航班。旅客也將收益,由于航班選擇數量更多,票價會更便宜。
此外,隨著航班量放開,一些商務航線就具備了完全市場化票價的前提。在此前航班量未放開的情況下,如果票價完全放開,容易造成天價機票,航班量放開后才有機會實現真正的價格市場化。
“該政策也是階段性政策,預計國際航班復航和加密后,該政策可能退出。但這也是支線機場跨越式發展的良機,可持續航空市場培養起來了,即使政策退出,市場也會促使航司想方設法維持運力,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市場主體。”綦琦提醒稱,目前,也要看到該政策的階段性和樞紐支線市場的不確定性。國內航司和支線機場切勿盲目跟風,開航前需要做好市場調研功課,要和地方文旅資源聯動。
梳理此次的政策不難發現,“北上廣”三大機場是放寬政策的核心。
于占福表示,按照航空業發展的規律,頭部航線進一步增長的潛力和速度,是實現總量增長的最佳保障。過去一段時間,中國頭部機場和航司因為普遍面對運行資源約束,不得不放棄了很多潛在的航空業務量機會,而此次政策的放松也給頭部機場和航司帶來了新機遇。
“北上廣三大航空節點以及相關航司,既會在資源上有所松綁和實際獲利,同時也需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經濟推動使命。而此次政策調整,堪稱一次既尊重市場規律,又實現引導職責的精妙融合,顯現了相當的行業管理智慧。”于占福表示,政策放寬后,中國三大龍頭航空機場進一步獲得資源增量。同時,實現龍頭機場與其他中小型城市直接對接,有利于實現航空連接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林智杰認為,對于航空公司而言,政策可以把運力配置在效益更好的市場,有利于航空公司提升收益水平,稍微彌補疫情期間的虧損。同時,對三大航的利益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熱門航段航班量放開,三大航現有商務航班的收益會被攤薄。
飛友科技CEO鄭洪峰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疫情不同時期航班恢復與城市規模的關系角度看;本地人口越多的一線城市及大城市,疫情前期對航班影響小,但疫情末期航班恢復阻力大;本地人口越少的中小型城市,疫情前期對航班影響大,但疫情末期航班恢復阻力小。而在放寬政策后,可以較好地緩解這一狀況,小城市的機場至北上廣的航線,將不受通航點數量的準入門檻限制。通過這種方式,中小型城市機場航運需求量與一線城市機場直接對接,有利于拉動一線城市及其他城市中小機場的吞吐量,進而促進各個城市航班進一步復蘇。
“放寬航線航班準入政策后,整個推動的過程并不會暢通無憂。”于占福表示,在政策放寬后,后續的責任和挑戰將更多地落在航空公司的肩上。后疫情時代,民航業的格局也處于重建狀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恢復到疫情前的基準水平,如何借助新的資源保障收益增長,如何借助政策支撐實現自我造血,都是需要直面的挑戰。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