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2-05 00:43:18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陳 星 每經編輯 任芷霓
每經記者 陳 星 每經編輯 任芷霓
“企業已經過了缺什么做什么都賺錢的狀態,取而代之的是要主動創造需求以滿足消費升級下的市場需要。”在2月4日于成都召開的川商總會2018經濟形勢研討會暨川商總會第一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上,與會川商代表的觀點,引起了不少企業家的共鳴。
“實體經濟賺錢難”,歷經數十年發展、企業如何轉型,都是實體企業家們近年來常思考的問題。前述會上,川商總會會長、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等川商代表認為,“以創新思維擁抱創新模式,轉變為創新生產力”是眾多傳統企業的出路所在。
從滿足需求到創造需求
“小米用4年時間創造了一個新玩法,即組建了一個投資團隊,找了一群人專門做投資,不但給外界投資,還給別人技術、包裝、理念的支持。除此之外,它還用自己的線上銷售體系和新零售體系一起為投資對象賦能。這就是所謂的小米生態鏈,是在新格局下用新思維轉變為新的生產力。”劉永好如是分析小米的成功。一個是傳統制造企業的代表,一個是新興企業的黑馬,劉永好對后者的欣賞亦透露出傳統企業向新思維、新模式和新機遇靠攏的積極性。
2月4日下午,川商總會2018經濟形勢研討會以“2018·風口與坑口”為主題,希冀通過優秀企業家們的經營思想匯聚與碰撞,幫助更多企業尋找2018企業新增長極和風口,遠離“灰犀牛”。川商總會會長、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四川能投集團董事長郭勇、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等四位川商總會聯席會長圍繞這一主題研討與交流。
劉永好認為,目前市場上最重要的消費群體是規模達4億的85后消費者,他們吃飽了飯、多數有房,他們需求是消費升級的需求。反觀企業,目前生產出80%以上產品的企業都誕生于2000年前,是以規模、人數和傳統銷售方式取勝的企業。市場所面臨的矛盾就在于這些企業所生產商品與80后主流人群實際需求存在差異的矛盾。
海特集團董事長李飚也表達了相同觀點。他稱,我國原先資源短缺的時代已經過去,企業早就告別了做什么都賺錢的狀態,進入消費時代后,消費者轉型升級,要創造出需求以吸引消費者,并伴之以成功的商業模式。
機制與模式創新是關鍵
何為成功的商業模式?換言之,傳統企業轉型要往哪走?與會的川商代表都根據自身所在行業特性做出了不同嘗試。
劉永好以新希望集團為例,稱其創立的獨立創新主體“草根知本”先后培育了乳業主體、整合冷鏈物流企業、收購澳洲最大寵物食品生產企業、成立川菜調味品公司及收購澳大利亞保健品公司等,結合中國的市場形成乳業、冷鏈物流、寵物、保健品和調味品五個產業。與企業通過設立子、孫公司培育新產業的常規方式不同,“草根知本”與新希望集團為“孿生”,不受原有體系限制,此機制創新就是新希望集團轉型路上的一大砝碼。
李飚認為,傳統企業轉型成功關鍵在于未來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基礎的改變。“阿里巴巴、騰訊、摩拜,他們適應于社會的商業模式一旦被認定,從創業到成果只要三年,其他的時間都是摸索。”李飚補充到。
李飚坦言,企業轉型的過程十分痛苦,但還是要瞄準社會需求,即這個社會需要解決什么,這就是傳統企業最應該去做的。
作為國有企業的與會代表,四川能投集團董事長郭勇從混合所有制改革層面談到了傳統國企的轉型。他表示,能投集團旗下有約100家企業都在做混合所有制。但郭勇強調,混改不是你吃掉我或我吃掉你,而是要制造共贏局面,不能讓混改變成相互牽制而喪失雙方的靈活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