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07-04 22:53:56
每經編輯 李彪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畢陸名
便宜無好貨,好貨不便宜!遇到廉價貨一定要留個心眼——消費者花幾元、十幾元錢在地攤上淘到的衣物,有可能是漂洋過海的“洋垃圾”。
近兩年,河北、深圳、廈門、南京等多地都查出數量較大的“洋垃圾”走私案,“洋垃圾”進口出現明顯的抬頭。在部分案例中,進口的衣物不僅可能是來源于國外的二手市場,甚至可能來自太平間等地。
不過,“洋垃圾”走私泛濫也已經引起國家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并將出重拳加以監管——7月3日,環保部發布消息,自7月1日起,環保部組織開展為期1月的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以下簡稱專項行動)。
據了解,此次環保部將全面檢查從事加工利用進口固體廢物企業遵守環保法律法規的情況,其中包括核查是否存在轉讓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進口廢物等違法犯罪行為,而這也正是“洋垃圾”形成“黑色利益鏈”的關鍵。
多位業內專家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對進口廢物管理最嚴的國家之一,但“洋垃圾”走私問題依然突出,背后的根源是利益驅使。
排查“洋垃圾”啟動問責機制
7月3日,環保部召開打擊進口廢物加工利用行業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視頻會議。環保部部長李干杰在部署專項行動時強調,要切實把握好五個方面:聚焦突出問題,確保督查效能,加強協作配合,切實強化保障和嚴守工作紀律。
據了解,此次專項行動主要基于今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文件要求,以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核心,完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
為此,環保部從27個省(區、市)抽調了420人組成60個檢查組,其中,每組分別由5名環境執法人員、2名固體廢物管理業務骨干組成。環保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選派30名固體廢物管理專家予以協助。相關地方環保部門配備1260余名環境執法和監測人員予以配合。通過整合環境執法、監測、固廢管理力量,綜合運用調閱檔案材料、現場勘查、取樣監測、核查企業臺賬等手段,全面排查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環境違法行為。
對于此次如此大規模開展檢查,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徐海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方面是為了貫徹落實中央的要求,另一方面還是這一領域的問題比較突出,也是多年來的老問題。
環保部有關負責人介紹,檢查組現場檢查的內容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即檢查重點核查企業是否具備環評審批、環保驗收、排污許可等相關手續;嚴格對照環評審批等文件要求,檢查是否存在批建不符等行為;檢查企業是否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是否規范設置排污口,是否存在偷排漏排行為,是否存在超標排放污染物的違法行為;檢查企業是否落實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等方面的環境管理要求,核查是否存在轉讓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進口廢物等違法犯罪行為。
同時,對于檢查組發現的環境違法問題,環保部將下發督辦通知,對地方環保部門無正當理由不立案查處、執行不力、進展緩慢的,約談所在地市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約談后仍拖延不辦的,啟動問責機制。對通風報信、包庇縱容等違法違紀行為追究其責任。
今年已查獲數千噸“洋垃圾”
我國對進口廢物實施較為嚴格的管理,主要分為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自動許可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三類。明確列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的廢礦渣、電子垃圾、舊服裝等,就是通常所說的“洋垃圾”。
從2009年公布上述目錄以來,我國對于目錄已作多次調整,從調整的趨勢來看,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的內容是不斷在擴容。以今年1月份的一次調整為例,將7種固體廢物從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調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
雖然國家對于進口廢物管理越來越嚴格,但違法進口“洋垃圾”的問題卻并未中斷,甚至有所抬頭。
2017年5月,廈門海關緝私局查獲一批海上走私“洋垃圾”案件,該“洋垃圾”為來自韓國的舊服裝3596包,共計500噸。對于這批“洋垃圾”入境的危害,廈門海關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舊服裝大都來自國外二手市場、太平間等地,未經任何殺菌消毒程序,往往攜帶大量傳染病菌,屬于國家明令禁止進口的“洋垃圾”。這些衣服經過簡單分揀、漂洗后,將流入夜市、地攤和網店等渠道銷售,對公眾健康構成很大威脅和隱患。
去年6月,廣東公安邊防總隊深圳市邊防支隊偵破一起團伙走私舊服裝大案,打掉一個專業舊服裝走私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6名,查繳舊服裝549噸,案值約1100萬元。
除了舊服裝的走私外,今年6月,南京海關破獲一起特大洋垃圾走私案,抓獲犯罪嫌疑人5名,查證洋垃圾廢粉末涂料6000余噸。同時,從2016年至今年5月,河北檢驗檢疫局共查處以精礦名義申報的禁止進口“洋垃圾”4批次14150噸。
違法進口“洋垃圾”的問題之所以屢禁不止,根本原因還是背后的利益驅使,早在2013年9月人民日報就曾發表一篇揭“洋垃圾”背后灰色利益鏈的報道。文章稱,對于國內走私商而言,出售“洋垃圾”,可以賺取高達數倍的利潤。
徐海云認為,“洋垃圾” 走私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是環保監管不到位,產品質量監管不到位,一些“洋垃圾”進口之后加工的產品可以在市場上賣出與常規產品同等的價格,使得商家有利可圖。
“中國對進口廢物管理是世界上最嚴格的國家,無論是管理制度還是標準都是世界上最嚴的。”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固體廢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員王琪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我國對所有進口的廢物都要審批,即便是歐盟也沒有采取如此嚴格的管理,而且我國允許進口的廢物的種類很少。在這一背景下,“洋垃圾”走私問題之所以還比較突出,根源還是背后的利益驅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