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2017-05-22 16:13:07
高巍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標準專家
近日,中央網信辦、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聯合印發《“十三五”信息化標準工作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這是繼國務院發布《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等文件之后,我國在信息化領域出臺的又一重要政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當今世界在互聯網大潮的引領之下,“現代化”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各行各業都被卷入信息化的浪潮之中,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已經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否占得先機的重要因素,信息化技術水平和產業能力也已經成為衡量國家實力的又一重要標準。
互聯網時代還需要標準嗎?在一些觀點中,標準在信息化領域的作用正在弱化,除去通信行業之外,信息化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并不依賴于標準,互聯網更是“打破標準”的典型代表。但筆者認為,事實可能恰恰相反,標準的引入有其階段性,在信息化大普及大發展的時代,標準的作用將越來越顯著。過去20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化新技術主要處在原創期,直至今天新技術、新概念仍在不斷涌現,技術原創期需要的是打破常規,標準自然顯得不那么重要;但在“互聯網+”的時代,已經處在普及推廣期的成熟技術需要向各行各業滲透,在這個過程中,各行業信息化建設原有的技術體系、產品體系、應用模式,乃至組織管理等都需要在標準的基礎上進行重構,標準將成為構建產業和市場格局的重要工具。
近年來,我國在信息化技術、產品研發及應用部署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之后,成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實施了網絡強國戰略、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開啟了信息化發展新征程。在標準領域雖然也出現了如“華為公司主導5G控制信道編碼標準”等一些突破性成果,但總體來看,我國在信息化標準方面仍存在著推進機制不清、技術水平不高、實施效果不佳、國際化能力不強等問題。《指南》的發布正是針對這些問題作出的總體部署。總的來看,《指南》主要旨在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從頂層設計高度解決標準機制問題。技術融合、快速迭代是信息化技術發展的總體特征,這也造成了不同領域、不同層級標準工作之間的相互交叉、相互重疊,給標準的使用者造成了困擾,而在厘清彼此關系的過程中往往又錯過了技術迭代的時間節點。《指南》在《國家標準化體系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的指引下,根據信息化領域自身的特點,提出了“統籌協調標準制修訂”、“縮短標準制修訂周期”等明確的要求,為信息化標準機制的優化給出了指引。
二是從標準源頭出發解決標準能力問題。信息化標準的制定需要依靠網信企業、專業標準機構、標準組織等多方面力量的協作與配合,缺一不可。《指南》從源頭入手,采用應用示范、創新基地、標準評價等方式,力求切實提升網信企業標準意識和標準投入;提高專業標準機構的技術研究能力和產業推動能力,對標NIST、ETRI等全球標準化領域的領先機構;通過市場競爭、第三方評價等方式,激發各類標準組織的活力。
三是從急需領域入手解決標準落地問題。標準的生命力在于應用,《指南》針對信息基礎設施、數據資源、信息經濟、電子政務、信息惠民、軍民融合等幾個信息化建設進展較快,且標準需求迫切的領域進行了具體工作部署,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聚焦重點領域,同時也可以實現“以點帶面”的示范效應。同時,《指南》中也強調了通過標準宣貫、符合性測試、考核評估等方式促進標準的落實和推廣,讓標準能夠真正落地生根。
四是與大政方針結合解決標準國際化問題。我國信息化標準一直存在“引進多,輸出少”的問題,面對中國在國際信息產業領域地位不斷提升的局面,標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也刻不容緩。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信息化標準“走出去”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指南》提出與“一帶一路”的重大項目和工程相結合,建設海外標準化示范基地,是實現中國標準能力輸出的重要途徑。近些年來,中國在國際信息化標準組織中的影響力大幅提升,趙厚麟當選國際電信聯盟(ITU)秘書長,張曉剛當選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主席,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眾多國際標準組織中也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總體來看,我國對國際標準的主導能力還不足。因此《指南》不僅提出要在國際標準組織中爭取更多的領導職務,而且提出在新興技術領域積極籌建國際標準化機構、聯盟或協會,進一步提升中國標準的國際話語權。
信息化標準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體制機制的優化、基礎研究能力的提升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問題。《指南》的出臺已經為我國“十三五”期間信息化標準工作指明了方向,相信通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標準將成為我國 “網絡強國”建設之路上的重要基石。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