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7-03-29 09:23:14
提升個險業務,最為有效的方法便是拉動人力增長。一組數據揭示了國壽趕超平安的原因。2009年,國壽的個險人力就達到了77萬,但自此一直停滯不前,2013年甚至降低到了65.3萬。此時的平安默默地從41.7萬增加到了60.8萬。
國內最大的兩家壽險公司已經交出了2016年的成績單。
表面上看,中國人壽凈利下滑4成,而平安人壽利潤增長18%,誰喜誰憂一目了然。但殊不知,平安人壽一直引以為傲的“新業務價值”指標——即平安壽險在低利率環境下仍能維持利潤高增長最大的武器,正在被國壽趕超。
細看“三年轉型”后的中國人壽,2016年在新單期交、一年新業務價值以及一年個險新業務價值這三項重要指標上,已經非常接近于平安人壽。
“個險一哥”的位置,是否即將重回中國人壽?分析人士認為,2017年,暗中較勁多年的中國人壽和平安人壽,或將迎來關鍵的一戰。
“個險一哥”再度換位?
年報顯示,2016年,中國人壽實現凈利潤191億元,同比下降44%;平安壽險實現凈利潤224億元,同比增長18.4%。
“堅守市場份額第一就是中國人壽的底線。”日前,在中國人壽的業績說明會上,總裁林岱仁用了“底線”這一個詞,來明確國壽不能丟掉壽險老大哥的江湖地位。
多年以來,中國人壽一直強調自己“壽險一哥”的地位,而平安人壽則強調自身的業務結構和新業務價值,卡住了“個險一哥”的位置。
中國人壽壓力最大時期,當屬2014年。彼時,中國人壽的市場份額從“三分天下有其一”掉落到26%,而中國平安則步步緊逼,市場份額從13.6%微進至13.7%。
隨后,國壽三年轉型開始,國壽新任總裁林岱仁在市場份額下降的考題中推出“三年轉型”,大力發展個險業務。
如今,平安引以為豪的業務結構、新業務價值增長兩項指標,面臨被國壽超越的可能。
2016年,平安人壽實現一年新業務價值508億元,同比增長32%;中國人壽一年新業務價值493億元,同比增長56%。二者之間僅剩下15億元的差距,且國壽擁有更快的增長速度。
在“一年個險新業務價值”這個指標上,平安同比增長35%至464億元,而國壽緊逼至460億元,同比增長60%,可謂來勢洶洶。
“相比平安,業務質量不佳一直是國壽的跛足。今年如能在個險業務上超過平安,將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一家排名前十的壽險公司高管表示。
背后是人力大戰
提升個險業務,最為有效的方法便是拉動人力增長。一組數據揭示了國壽趕超平安的原因。
早在2009年,中國人壽的個險人力就達到了77萬,但是自此一直停滯不前,到2013年時,這一數字甚至降低到了65.3萬。
此時的平安一直默默加強隊伍建設,從41.7萬增加到了60.8萬。人員隊伍的提升,奠定了平安個險業務的扎實基礎。
2015年,在壽險營銷員資格考試取消的契機下,中國人壽營銷員增長到97.9萬人,較2014年底增長31.7%,一舉超過平安人壽。
2016年年報顯示,國壽最新營銷員隊伍達到150萬,同比增加了53%。2016年末,平安人壽的營銷員隊伍達110萬,同比增加48%。
2016年,國壽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了520億元,同比增加46.3%,主要是因為公司業務增長及結構優化,以及首年期交業務傭金支出增加。2015年,這一支出為356億元,同比增長31%。
如何提升留存率、提高隊伍產能,考驗著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水平。
2017年,平安人壽提出的“一號工程”就是為了提高業務員隊伍的收入,讓個險業務增量提質。
“我們今年的考核壓力很大,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增加業務員的收入。”平安人壽一位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己酥笜松?,留存率、活動率、長期險期繳業績等將是重點監測指標。
數據顯示,平安人壽2016年代理人的產能為8000元/月,同比上升8.1%;代理人收入則從月均5124元上升至6016元,同比增長17.4%。
2016年,平安為保險業務支出的傭金同比增長了61.5%,這一項支出主要給了公司的銷售代理人。
國壽并未披露人力增長后的月均產能和營銷員收入情況,以及隊伍的流失率。但相比平安,國壽2016年人力的增長幅度,要高于手續費傭金支出的增加幅度,這說明人均產能還有待提升。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