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12-05 00:10:01
專家指出,西方乃至整個世界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度逐步提升,中國式城市文藝復興已有很多跡象。在此過程中,西安應定位為建設“中國式城市文藝復興的搖籃”。
每經編輯|每經記者 李俊明 每經編輯 賈運可
每經記者 李俊明 每經編輯 賈運可
誰能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國第三城?多年以來,各方關于“第三城”的討論焦點幾乎全集中在經濟水平與經濟發展前景層面。
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文化因素正在國家戰略以及相關研究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國際知名城市研究機構——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絡(以下簡稱GaWC)最新排名中,諸多GDP“不達標”的歐洲城市名列其中,其背后對于文化傳承與影響的重視不言而喻。
在這方面,擁有超過3000年文化歷史的古城西安無疑得天獨厚。近年來,多項國家層面的文化活動落定西安。其背后體現的,不僅是中國對提升軟實力的迫切需要,更是“一帶一路”戰略下國家對西安獨特地位的認可,是國家層面對西安千年歷史文化積淀“現實意義”的肯定。
實際上,早在2009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中,便將西安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記者注意到,這也是繼北京、上海之后,第三座被定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中國城市社會學會會長張鴻雁認為:“國際化文化大都市建設中,西安應和巴黎、羅馬等世界著名古都比,在全球城市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西安這座有3100年建城史的城市,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國家文化活動頻落西安背后
莊嚴的大慈恩寺內,梵音可聞。2015年5月14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的手再次握在一起。
不過,莫迪訪華首站落在西安,僅是西安近年落地的最受矚目的國家性活動之一。《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去年以來,國家層面的大型文化活動頻頻落定西安。
2016年央視春晚,在泉州和西安設立分會場,背后緣由再顯見不過——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則是陸上絲綢之路起點。下半年的焦點則落在2016年央視中秋晚會上。這場備受全球華人矚目的中秋晚會,一改往昔在賞月勝地舉辦的風格,來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首善之都西安。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晚會舉辦地大唐芙蓉園自2005年開放以來,成為西安追溯唐文化的重要載體,先后接待德國總理默克爾、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等幾十位政要。
2016年9月中旬于西安召開的“第三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絲路電影節),則成為國內繼上海電影節、北京電影節之后的第三個國際電影節,這也是全世界唯一以絲綢之路命名的電影節。
諸多落定西安的大型活動,表明國家層面明確了西安文化意義的現實作用,西安背后的文化內涵正在整個國家層面踐行推及。
西安打造“國際化第三城”
中國城市“第三城”之爭由來已久。因“第三城”聲名帶來的是招商、項目落地、外資引入以及旅游產業提升等紅利。
但以往大家的關注焦點集中在經濟層面,可事實上,每個城市定位大不相同。單以經濟指標論,難免以偏概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GaWC的最新全球城市排名中,全球特等城市到一線弱市4個級別,共45個城市里面,不少GDP并不突出的歐洲小城榜上有名,其背后體現的正是對于文化影響的重視。
中國對文化因素也是日益重視。2009年,國務院頒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將歷史文化名城西安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
眾所周知,西安在城市競爭中的優勢是其歷史沉淀和文化氛圍,其標簽具備唯一性——中華幾千年歷史和文化的載體。不難想象,國家層面的重視正是基于西安歷史文化層面的影響力。
張鴻雁表示,“國際化本質上是一種優秀地方文化的重構,而西安特有的地方文化集體記憶,能夠成為(中國)與世界文化相連接的紐帶。”
西安建“第三城”迎戰略機遇期
城市的崛起,歷史機遇極為重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近百年以來發展最受矚目的城市,多與歷史契機緊密相關。比如,深圳的直接發展動因,便是30年前改革開放的歷史契機。
而今,千年歷史文化城市西安,也迎來了自己發展的歷史契機。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國家軟實力提升“文化強國”戰略中,對中華文化異常重視。
張鴻雁指出,“西安是世界知名的古都,有無可比擬的獨特性。”西安在建設國際化文化大都市、“第三城”層面,有豐厚的城市文化資本。
張鴻雁認為,“國際化文化大都市建設中,西安不應和北京、上海相比,而應和巴黎、羅馬等世界著名古都比,在全球城市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參與全球競爭。”
此外,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過程中,西安的歷史地位正在被認可,對絲路沿線國家的吸引力正在顯著增強。張鴻雁表示,西安曾經是中華民族的榮耀和世界的輝煌,唐代曾有十萬外國人在西安生活。唐人、唐人街、漢服、漢語都是集體的記憶,世界的記憶。這是絲路沿線任何一個城市所不能比擬的,張鴻雁進一步指出,西方乃至整個世界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度逐步提升,中國式城市文藝復興已有很多跡象。比如西方對整體中國文化的認同,對春節的認同,對漢語和漢字的認同感的提升。因此,應將國際化視野下西安的發展,定位為建設“中國式城市文藝復興的搖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