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27 03:48:50
2008年以來,從最初的9家基金公司獲準開展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發展到一對多專戶理財全面開閘,以及子公司的迅猛發展,過去8年時間,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每經編輯 陸慧婧
◎每經記者 陸慧婧
2008年以來,從最初的9家基金公司獲準開展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發展到一對多專戶理財全面開閘,以及子公司的迅猛發展,過去8年時間,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這個行業隨著政策紅利而起伏。當基金子公司規模急速飆升后遭遇監管“急剎車”,取而代之的是銀行委外業務蓬勃興起。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基金公司非公募業務規模已經突破10萬億元,而同期公募業務規模為7.95萬億元,非公募業務規模已遠超公募,二者出現倒掛。
非公募業務從無到有
2007年證監會頒布《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以下簡稱《試點辦法》),符合條件的基金公司獲準開辦特定資產管理業務,也就是專戶理財業務。《試點辦法》規定,為單一客戶辦理特定資產管理業務的,每筆業務的資產不得低于5000萬元人民幣。這也意味著公募基金專戶理財業務正式開閘。
隨后,一對多專戶政策利好引爆了基金專戶業務。2009年8月,證監會下發《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個客戶資產管理合同內容與格式準則》,標志著基金公司一對多專戶業務全面啟動。首批產品獲批的公司包括:交銀施羅德、國泰、匯添富等基金公司,獲批產品在30個以上。基金公司對新業務也格外重視,均為一對多專戶配備了重量級團隊。
不過,基金公司“一對多”專戶理財業務在正式運行后,發行和操作也曾陷入一個比較困難的境地。“不少基金‘一對多’專戶收益在10%以下,沒有戰勝大盤,甚至沒有戰勝同期的公募基金。基金專戶‘一對多’的銷售已不復當日的火熱勢頭,部分‘一對多’產品甚至難以達到5000萬元的成立底線。”當時有媒體如此描述。
經過8年發展,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基金管理公司專戶管理規模前20名合計管理規模達2.32萬億,易方達、嘉實、工銀瑞信等11家基金公司專戶規模突破千億大關。其中,中銀、建信和華夏基金分別以3070億元、2265億元和1833億元的總規模位列前三名。
委外業務接檔基金子公司
2015年,曾讓基金公司非公募規模迅速膨脹的子公司業務暫時告別高速發展期,接檔而來的則是銀行委外業務。“去年公司委外業務規模從100多億元增長至600多億元。截至目前,委外業務已經達到900多億元,到年底規模上到千億問題不大。”博時基金分管市場業務的一位高管表示。
據申萬宏源研報估算,2015年銀行委外規模為16.69萬億元。分銀行看,5大國有行委外規模4.86萬億元,股份制上市銀行8.81萬億元,城商農商行3.02萬億元。股份制銀行是委外的主力。
“今年公司中機構業務占比已經超過散戶,未來基金公司業務會呈現機構化趨勢。”上述博時基金人士預計,“能順應這一趨勢、把握住機遇的基金公司將會迅速發展,但是走公募還是非公募發展路徑,還有賴于各自的資源。一些基金公司自身擁有渠道優勢,公募業務自然是強項,大基金公司各類資源齊備,公募與非公募業務將全面發展,并不會偏向其中一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