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6-05-17 22:46:1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從多家藥企了解到,由于政策要求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原則上采用BE(生物等效性試驗)評價,我國目前能承擔BE試驗的臨床試驗機構僅100多家;而需要進行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批準文號多達17987個,僧多粥少局面尤為嚴峻。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記者 鄢銀嬋
史上最嚴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正在醫藥行業內激起千重浪。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要求2007年10月1日前批準上市的化學藥品仿制藥、口服固體制劑,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從多家藥企了解到,由于政策要求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原則上采用BE(生物等效性試驗)評價,我國目前能承擔BE試驗的臨床試驗機構僅100多家;而需要進行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批準文號多達17987個,僧多粥少局面尤為嚴峻。
有藥企人士表示,今年以來CRO(新藥研發)機構收費一漲再漲,僅以BE為例,價格相比以前就漲了6、7倍;再加上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嚴查臨床試驗數據已成常態,CRO機構接單也更加謹慎,進一步刺激了價格上漲。
分析認為,盡管同國外相比,我國藥企在新藥研發上的投入比重不算大,但醫藥行業利潤率本身也有下滑,CRO機構大幅漲價將直接影響藥企新藥審批的積極性。
一致性評價成本攀升
對于仿制藥藥企而言,未來的日子可能并不好過。
今年3月,國家給出了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最新時間表:2007年10月1日前批準上市的化學藥品仿制藥、口服固體制劑應在2018年底前完成。這意味著,3年內,將有300個藥品品種,1800多家藥企的1.8萬個批文原則上要完成一致性評價。
對此,國泰君安研報評價稱,“這是一次規定時限的高難度動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的“高難度”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就已經受到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辰欣藥業董事長杜振新所提交的提案中就指出,今年仿制藥BE試驗改為備案制后,市場需求將直線上升,在現有近17萬個藥品批準文號中,2018年底前完成評價的批準文號就有近2萬個,而目前有資質從事BE研究的機構數量僅100多家,市場嚴重供不應求,已成為發展瓶頸。
時間緊、任務重、資源少,服務于藥企一致性評價的CRO機構報價也水漲船高。
“以前醫藥外包機構做一個BE試驗的收費基本在50萬元以下,現在的價格基本在300萬元左右,漲了6、7倍。”中國藥物臨床試驗網站長山雪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藥企人士也直言,做BE試驗,如果藥企是以原研藥做對標,成本則比較低;但事實是,市場上大量存在的仿制藥文號是三仿、四仿,藥效比原研藥可能差了百分之七、八十,這類藥要做一致性評價,難度相當于研發新藥,其所需要的成本也會成倍增加。
除了市場供不應求以外,CFDA監管趨嚴也在刺激著CRO機構提價。“毫不夸張地說,現在這個市場甲方話語權很少,完全是賣方市場。”上述藥企人士稱,CFDA嚴格核查臨床試驗數據造假問題,導致不少CRO機構更謹慎,接單也比較苛刻。
藥企“精挑細選”
政策強制要求和外包機構的提價,令醫藥行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受到壓縮,有藥企已經不堪重負。
國信證券估算,我國仿制藥市場規模近5000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BE試驗的成功通過率并不高。北京鼎臣醫藥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表示,原研藥廠商在藥品專利過期后,只會列出藥品成分,沒有詳細的制藥方法,仿制藥要通過BE試驗,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不少中小仿制藥藥企已經放棄一致性評價。
而對于大型藥企而言,多名業內人士認為,“廣撒網多撈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成本高企的門檻前,藥企需要“精挑細選”的行事風格,選擇通過率更高的品種進行一致性評價。
“很多藥企都有幾十上百個批準文號,企業需要自己算一筆賬。”上述不愿具名的藥企人士表示,如果一個仿制藥單品市場規模做不到1000萬元,可能就沒有開展一致性評價的必要了。
不過對于藥企而言,盡管一致性評價意味著巨額資金投入,但成功通過后也意味著收獲市場。據了解,相關政策規定,對于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在招標、醫保報銷中有優先待遇。
此外,包括國泰君安、興業證券等均認為,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將帶來CRO整體行業的擴容。國泰君安認為,預計未來3~5年CRO行業有望累計增加100億~300億元規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