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1 00:53:31
據郵儲銀行人士向記者介紹,郵儲銀行網絡覆蓋城鄉,與廣大中小微企業聯系緊密,一直將支持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作為自身的重要職責。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每經記者 張威 發自北京
郵儲銀行是國內網點網絡最大、最貼近縣域的全國性大型商業銀行。記者從該行獲悉,截至2014年9月末,郵儲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戶均累放99萬元,遠低于280萬元的銀行業平均水平。
據郵儲銀行人士向記者介紹,郵儲銀行網絡覆蓋城鄉,與廣大中小微企業聯系緊密,一直將支持小微企業的健康發展作為自身的重要職責。
該行通過創新產品、升級商業模式、建立小企業特色支行等多項措施,積極改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末,郵儲銀行已累計為超過1200萬小微企業客戶提供超過2.3萬億元融資支持。
戶均累放貸款99萬元
數據顯示,郵儲銀行2014年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近5000億元,占全行貸款余額的30%以上,比銀行業平均水平高近10個百分點;2014年小微企業貸款比去年同期多增超過1200億元。資產質量優于全國銀行同業平均水平,在業務高速發展的同時,探索出了具有郵儲銀行特色的可持續性發展道路。
值得關注的是,截至2014年9月末,郵儲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戶均累放僅99萬元,遠低于280萬元的銀行業平均水平;單戶50萬元以下的客戶占比達84%。農戶貸款、個人經營性貸款戶均累放5.8萬元、14.7萬元,低于銀行業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小額貸款公司,真正做到了 “聚焦于微”,為基層小微群體服務。
點多面廣、深入基層、小微客戶群體廣泛是郵儲銀行的獨有特點,也是該行的優勢所在。這樣的經營特征,與我國當前小微企業的分布狀況、發展階段相吻合。因此,郵儲銀行始終堅持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作為全行長期、重要的戰略性業務。
2013年7月,國務院對做好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做了重要部署;8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出了八項要求,財務部等部委也配套出臺了多項措施。
郵儲銀行行長呂家進曾表示,“商業銀行破解小微企業融資貴,一方面要充分借力,從‘應該做什么’出發,快速、高效地落實政府及監管部門出臺的各種支持政策,通過‘政府增信’‘行業自律’等多種方式,提高信貸效率、降低作業成本,讓小微企業受惠于實;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從‘可以做什么’出發,不斷創新業務模式,優化小微信貸產品序列,提高管理的專業化和集約化水平,探索小微金融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
創新“小微金融成長貸”產品
小微企業一直面臨貸款難、貸款貴等問題,一方面因小微企業風險較高,另一方面因為小微企業缺少相應的抵押物。2013年,郵儲銀行推出小微金融成長貸,該產品主要就是針對小微企業缺乏抵押物的特點,以弱擔保形式為主,包括涉農類、平臺及政務類、產業鏈類、弱擔保類、表外及資本市場類5個方面。
據了解,與傳統強擔保類產品比較,郵儲銀行成長貸具有以下特點:
1、從零散作業向批量開發轉化。郵儲銀行成長貸遵循產業篩選、確定目標市場、方案制定、項目準入、客戶開發與貸后管理的“It-Pads”信貸技術,通過頂層設計、基層落實、提前布局,以行業研究為突破,以產業政策研究作支撐,以特色支行建設為抓手,實現客戶的批量開發。
2、從強擔保向弱擔保轉化。2013年以前,郵儲銀行95%以上的小微信貸產品均采用房地產抵押等強擔保方式,2013年成長貸的推出,開啟了郵儲銀行弱擔保信貸產品的創新之路,主動提高了保證、信用等非抵押方式在貸款結構中的比重。
3、從線下作業向O2O轉化。郵儲銀行成長貸依托互聯網技術,通過建設小微金融服務平臺,實現大數據的積累與應用,促進線下融資業務向O2O、純線上操作轉化。目前,該行線上申請、線上支用、線上還款已在九省市成功試點投放,年內將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落地。
4、從簡單的信貸服務向綜合金融服務轉變。郵儲銀行成長貸一方面整合行內資產業務、負債業務、中間業務系統,為客戶提供融資、結算、P2P等系統化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另一方面通過發布縣域小微企業發展指數、集合集團郵樂網資源幫助企業“上網”開店等措施,積極向客戶提供融智服務。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9月末,成長貸已在全國大部分省份開辦,累計發放超過300億,余額近50億元。
此外,該行今年8月7日在北京宣布,推出減免小微金融服務費用和 “小微貸升級版”兩項舉措。從“純抵押”貸款到“純信用”貸款,再到綜合金融服務,從單點式發展到依托特色支行和產業鏈開發的集約式發展,從依靠實體網點優勢線下服務到進軍互聯網小微金融領域,舉全行之力布局小微金融7年來,郵儲銀行的小微金融之路已走得較為成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