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3 01:02:59
有媒體日前報道稱,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巨頭馬士基押注,中國將在10年內從出口拉動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變。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每經記者 戴榆 發自上海
有媒體日前報道稱,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巨頭馬士基押注,中國將在10年內從出口拉動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變。
馬士基集團首席執行官安仕年表示,中國政府采取措施刺激消費需求,以降低對出口的依賴,這種趨勢初露端倪,該集團已看到中國進口正在增長,目前正在加大投資以幫助期望向中國出口的客戶做準備。
馬士基中國的相關人士昨晚(11月12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上述相關消息。
海關總署11月1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我國出口額環比下降5.8%,進口額環比下降9.5%。券商報告稱,10月出口增速略低于本世紀初以來的歷史同期均值,而進口增速略微高于歷史同期均值。
航運業人士分析指出,中國是馬士基全球戰略的重要目標市場,其將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漸改變戰略。我國目前航企主要以出口外向型經濟為主,如果經濟向消費型傾斜,進口進一步加大,我國航運物流結構或將改變,國內航企的經營策略也將面臨調整。
馬士基航運恢復盈利
11月9日,A.P.穆勒-馬士基集團發布了2012年第三財季業績報告,公司航運板塊第三季度實現盈利4.98億美元 (去年同期虧損2.89億美元)。在第一季度虧損5.99億美元、第二季度盈利2.27億美元的基礎上,馬士基航運前三季度終于實現扭虧為盈。
“考慮到充滿挑戰的經濟環境,集團第三季度取得了不錯的業績。由于公司施行運價恢復的措施并節約了成本,馬士基航運目前已恢復至盈利狀態。”安仕年表示,“而較高的油價使得馬士基石油公司也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我們在拉美、俄羅斯及全球其他增長市場拓展了碼頭的業務網絡。”
據了解,馬士基實現盈利主要得益于主要航線運價的恢復與成本的減少。第三季度馬士基航運每40英尺集裝箱(FFE)運價增長5.7%至3022美元,而貨量維持在210萬FFE的水平。同時,由于每40英尺集裝箱的燃油消耗降低,以及航線網絡的優化,其單位成本減少了6%。
與國際巨頭馬士基相比,國內集運企業在第三季度的經營狀況也在好轉。比如中海集運(601866,SH)雖然前三季度處于虧損,但在第三季度已盈利。根據三季報,中海集運前三季度凈利潤為-2.9億元,其中,第三季度盈利9.91億元。
不過,多名航運分析人士昨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并不意味著集運市場已見底,第三季度是傳統旺季,第四季度乃至明年企業的壓力會倍增。
“前三季度馬士基航運業績實現扭虧為盈主要是運力削減和運價提升的結果”,中投顧問交通行業研究員蔡建明認為,“在全球經濟復蘇跡象仍未明確的情況下,航運業景氣將持續低迷。在第四季度航運淡季時期,國內航運企業應積極削減運力,并加強費用的控制力度,降低經營成本。與此同時,與全球船東們形成合力,著力提升運價,以實現業績和利潤的提升。”
某航運資深分析師昨日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認為,盈利僅為階段性狀況,眼下運價下跌比較多,第四季度尚有諸多不確定因素。
布局我國經濟轉型
“我們正在向我們在中國的企業投資,在那里建立一家大型機構,為幫助期望向中國出口的客戶做準備。”安仕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據該媒體報道,馬士基押注,中國將在10年內從出口拉動型經濟向消費型經濟轉變。中國政府正采取措施刺激消費需求,降低對出口的依賴。
“如果中國在這方面的發展取得成功,這對我們來說是極大的利好——對全球其他公司而言可能也是如此”,安仕年說,“這種趨勢初露端倪,我們看到中國進口正在增長,這的確在發生。”
目前,馬士基在全球海上消費品貿易運輸的市場份額約為15%,由于中國出口增速繼續高于進口,馬士基的集裝箱運輸船仍在向中國運送空集裝箱。安仕年指出:“再過10年左右,我認為我們可能會看到進出中國的集裝箱貨物接近平衡的情形。”
“馬士基根據我國進出口數據的改變進行戰略布局,體現了其較強的前瞻能力和市場主動性。”蔡建明指出,“我國市場將是馬士基全球戰略中的重要目標市場,其將根據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逐漸改變戰略。”
中國航運企業或面臨挑戰
據航運人士分析,中國航運企業目前主要是以出口外向型為主,主要將攬客重點放在國內,如果馬士基的判斷準確,那么對中國航運企業來說也是重大挑戰。
“無論誰都得跟著市場變,誰變得快誰就掌握主動權”,某交通行業研究員告訴記者,“這對中國航企海外攬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東方證券昨日研報指出,10月份我國出口額同比增長11.6%,進口額同比增長2.4%,出口增速較上月提高了1.7個百分點,進口增速與上月持平。但從環比增速來看,10月我國出口額環比下降5.8%,進口金額環比下降9.5%,出口增速略低于本世紀初以來的歷史同期均值,而進口增速略微高于歷史同期均值。不過,盡管進口環比增速略高于歷史同期,但進口同比增速仍然偏弱。
“我國物流結構的改變有賴于國內消費市場潛力的釋放。出口疲軟、進口逐漸強勁是外需不振的情況下,我國提振內需的結果”,蔡建明認為,“未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可能將向內需拉動型轉變,外貿進口將逐漸加大,但在國際市場景氣提升的情況下,外貿出口仍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蔡建明還指出,如果進出口結構改變,意味著我國港口的戰略性地位將大幅提升。國內航運企業應加強對國內具有區位和物流優勢的港口的布點,加強與港口的合作,達到業績和市場占有率的提升。
“訂悅2013”—— 《每日經濟新聞》大征訂活動,訂報有禮。http://www.troyoo.com/corp/2013dingyue/index.html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