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4 00:57:28
券商股如銀行股,顯露出圈錢本性。
8月13日,周一開盤,券商板塊跌7.62%,位居行業跌幅榜首位,領跌滬深兩市行情。
券商板塊大跌,本不奇怪,但恐慌情緒發酵,券商的負面業績陸續出爐。券商股如銀行股,顯露出圈錢本性。
據媒體披露,下跌源于上市券商在8月份的集中解禁。三季度券商股解禁幾乎都集中在8月附近,市值合計約558億元,是繼2008年以來56個月份中解禁壓力第四大的高峰月。
7月30日,華泰證券有部分股份解禁;8月3日,西部證券解禁4000萬股,少量鎖定6個月的“打新”股占到目前流通股1.6億股的25%;8月25日,光大證券將解禁23.25億股,為六大券商中解禁股數最多的券商,而且解禁的股數占到目前流通股的2.13倍……
券商股套現提前上演。截至8月12日,包括興業證券、招商證券等上市券商在內,券商股大宗交易次數合計已達58次,成交額累計達32.82億元之巨。二級市場不甘落后,上市公司原股東在二級市場減持股份,其公告的筆數合計已達64筆,累計減持金額也達到了28.20億元。其中一些原始股東靠套現賺了大錢。
去年情況如何?截至11月23日,15家券商遭股東減持,約交易301筆,套現超過124億元。《21世紀經濟報道》研究,2011年,A股共有13只券商股遭遇大宗交易平臺買賣,全年買賣次數達到263筆,合計101809.61萬股,總金額高達1227972.88萬元,平均每月套現金額逾10億元。
套現總是與再融資并行。股價上預期看漲,實體經營看好,原始股東不會急于套現,瘋狂套現往往是經營情況惡化之時。券商與原始股東預期一旦惡化,經營業績下降,為了補充資本金,套現之后再融資也就不可避免,這樣的模式與銀行如出一轍。
2011年,廣發證券、長江證券、國海證券實施定向增發,分別融資121.7947億元、25.34億元、18.6641億元。此前,長江證券在2009年配股融資32.2682億元,廣發證券在2010年定向增發融資130.8434億元。
今年大規模再融資大門開啟,6月28日,宏源證券5億2500萬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上市,定向增發募集資金69.4077億元。8月1日,光大證券公告,擬非公開發行60000萬股,發行價不低于11.74元/股,募集資金70.44億元。8月3日,東北證券發布公告稱,發行不超34000萬股、募集資金不超過40億元的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獲中國證監會核準。海通證券則是通過發行H股的方式實現了143.83億港元的募資計劃。國海證券、東北證券、國金證券和太平洋證券目前均已發布定增預案。
除了定增,還有其他資金籌措渠道,如7月底,招商證券董事會同意公司發行2012年第二期短期融資券,發行規模不超過46億元,期限不超過91天。暫停7年之久的券商短期融資券發行今年悄然重啟。在近3個月時間里,已有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和華泰證券先后啟動了短期融資券發行工作。其中,華泰證券擬發行不超203億元短期融資券;而中信證券在8月11日宣布,收到人民銀行通知,核定公司待償還短期融資券的最高余額為200億元人民幣,有效期一年。
今年上半年受益于創新、轉融通、新三板等概念,券商股集體飆升,卻無法掩飾業績的黯淡與抽血后資金的匱乏。同花順統計顯示,19家券商上市公司在2010、2011年合計實現的凈利潤分別為3839億元、2707億元,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兩年分別為-754億元、-2206億元,從現金流就可以看出券商捉襟見肘的窘狀。券商消耗的資金多、投資收益低、經紀業務靠天吃飯,在增強凈資本監管、以凈資本決定創新業務的背景下,融資成為核心任務。
離奇的是,上市券商似乎是扶貧的結果,無論是業績還是管理,都不是最好的。2011年中國券商凈資本收益率從高到低排名顯示,上市券商只有中信證券一家排名第七,凈資本收益率排名居前的都是非上市證券公司。而中國證券業協會對券商成本管理能力前20排名榜單顯示,19家上市券商成本管理能力進入行業排名前十的只有光大證券(排名第4)、西南證券(排名第7)、招商證券(排名第8)。
除非券商的資金杠桿率在短期內有突破,從5倍到10倍;除非券商真正擁有了從內而外的創新機制,使券商的真實贏利能力獲得突破;除非券商資金能夠止血,否則短期的炒作之后是長期的沉寂。境內的數據不支持基金與券商爭吵、大投資者融券做空一說,目前券商處于概念炒作之后的技術下跌通道。
券商,患的是銀行的同一種失血怪病。壞消息如同毒藥,一次釋放一點,毒殺了市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