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5 01:01:54
晏揚
在日前召開的中國民航發展論壇上,國際航協理事長湯彥麟表示,中國是航油價格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各航空公司每年支付的航油費用超過4億美元,這筆成本如果能與全球水平看齊,將會使中國的航空公司更具國際競爭力。據悉,亞洲大多數國家的航油進銷差價不超過65美元/噸,而中國航油的進銷差價超過100美元/噸。
怪不得國內航空公司動不動虧損,怪不得他們時不時上調燃油附加費,怪不得他們服務水準不高還“晚點不賠”……原來,這里也有國內航油價格畸高的一份“功勞”。早就聽說很多國內航空公司的國際航班,哪怕只是從首爾飛回北京,也要在首爾的機場加滿油,看來這事是可信的,只可惜,大多數航班還是得在國內飛行和加油。數據顯示,航油價格高企已經成為中國航空公司的“利潤殺手”,由于去年航油價格飆升,三大航(國航、東航、南航)的航油成本支出同比增長近四成,占總成本的比例也達到四成。
我國的民航業已經走上市場化道路。可資佐證的是,為了爭奪客源,各航空公司的機票價格一折再折。但是,與民航業緊密相關的一些行業,卻仍然是一塊塊壟斷堅冰。國內航油價格為什么高?因為航油市場由央企中航油(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壟斷,獨此一家,別無分店,而壟斷自然意味著高價,壟斷者有充足的底氣把航油進銷差價拉得更大,把更多利潤裝入腰包。
航油之外,航空器材由央企中航材(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壟斷。幾年前有報道稱,中航材所售航材的價格一直高于國際水平,導致國內航空公司維修飛機時相當破費,這一消息未經證實。另外,機場當然是壟斷經營的,一個城市大多只有一個民用機場,飛機又不能在馬路上起降,所以,機場在起降費、停場費、服務保障費等方面的“要價”能力自然很強。
這就是中國民航業面臨的窘境,這個市場化行業被諸多壟斷者包圍著,在夾縫中求生存,既要應付激烈的市場競爭,又要承受壟斷盤剝,掙點錢確實不容易,動不動虧損是必然的。我國的航空公司大多是國企,三大航還是央企,但在壟斷者面前,強大的航空公司也是弱者,也是壟斷的受害者。
航空公司在壟斷者面前是弱者,在消費者面前卻是強者,壟斷者欺負航空公司,航空公司轉過來欺負消費者,通過航空公司的傳遞和轉嫁,壟斷盤剝最終落到了消費者的頭上。于是,航空公司的服務水平不高也是必然的,可憐的消費者永遠是最后埋單的人。
看來,僅僅民航業市場化是不夠的,唯有拆除圍繞在民航業身邊的重重壟斷壁壘,才能讓中國民航業獲得騰飛的空間,也才有望讓乘客的權益獲得保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