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25 01:01:52
每經編輯 鐘舒 每經記者 楊可瞻
鐘舒 每經記者 楊可瞻
在大宗商品銅的世界中,摩根大通是當之無愧的頂級玩家。但就是這樣一位江湖大佬,也不得不“服從”游戲規則。本周,在一封發給美國證監會(SEC)的郵件中,美國工業銅制造商抨擊稱,摩根大通若啟動現貨銅ETF計劃,銅價將被人為抬高并對全球經濟造成破壞。
銅商的抗議
據外電報道,代表銅消費商的律師公司Vandenberg&Feliu(V&F),在一封致SEC的信中表示,現貨銅ETF將會給制造業留下更少的金屬,進一步制造短缺并推高銅價。
據了解,現貨銅ETF類似于股票交易,它允許投資者不需要實物交割就可以投資現貨銅,同時以現貨銅為基礎資產,是追蹤期銅波動的金融衍生品。
摩根大通向監管方提交的報告建議,該ETF可以持有6.18萬噸現貨銅,相當于全球即期銅供應的30%以上。相比之下,另一大銅玩家貝萊德 (BlackRock)則建議持有12.1萬噸。
對此,V&F的伯恩斯坦抗議道,“律師所代表的企業占據美國銅加工產量的一半,摩根大通ETF計劃將大幅抬高短期銅價,其投資者則將在無意中為人為逼倉提供資金。”另外,反對該ETF計劃的還包括全美電纜制造龍頭Southwire,以及專注金屬的對沖基金RedKite。
事實上,針對銅ETF批量上市,華爾街早已提前布局。2011年年底,包括摩根大通、貝萊德和ETF證券公司曾向SEC申請,擬推出現貨銅ETF基金。而就在當年11月,倫敦金屬交易所更公布了一條驚天消息,某買家搶購了該交易所價值10億美元銅庫存。隨后有媒體就懷疑摩根大通是這個神秘買家,理由是該行可能提前為現貨銅ETF做準備。
“已經有1700萬噸的銅市場,但理論上還存在50萬噸的短缺”,某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將一些銅從市場上抽走并放入盒子中,最終將使得事態難以控制。”
資料顯示,截至昨日18時14分,倫銅3月(電子)收報7605美元/噸(漲幅0.13%),今年以來已累計上漲0.5%。此外,截至5月23日,倫敦期貨交易所(LME)存放在全球的銅庫存為22.6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近52%。
摩根大通意在護盤?
研究機構安泰科(Antaike)資深分析師楊長華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兩年前大家曾熱議過現貨銅ETF基金的推出,但是后來整個市場并沒有做起來,因為實際買入量太小。2010年12月7日,ETF證券公司的銅現貨ETF申請被歐洲監管機構批準,并從2010年12月10日開始上市交易。但是過去一年半,其在歐洲發起的現貨銅ETF表現平平。
楊長華進一步表示,“當時市場熱議的焦點就是擔心推高銅價,因為現貨銅ETF基金并非只是一紙期貨合約,而是允許散戶投資于存放在倫敦金屬交易所倉庫的現貨銅,這意味著ETF交易需有實物銅作后盾,這必將推高銅價。2011年2月,LME現貨銅價曾一度突破1萬美元/噸,市場驚呼以后銅要比肩黃金,改以盎司計算。”
至于市場熱情度不高的原因,楊長華認為,其一是成本太高,和期貨不一樣,現貨銅ETF的投資者除了買入賣出的交易費,還需承擔一筆倉儲費;另外它是一個單方向的投資工具,本身只能做多,不能做空,一旦價格發生相反方向的運動則會影響到持有人的收益。
東吳期貨研究所研究總監倪耀祥表示,對于現貨銅ETF在美上市這一問題,美國證監會目前依然在審查考慮階段,除了對市場可能受到國際投行操縱的擔憂,也反映出銅的金融屬性的可靠性實際是存疑的。
記者留意到,英國《每日電訊報》2010年12月6日報道,摩根大通在11月23日買入價值超過15億美元的期銅,對應現貨最少17萬噸以上,占倫敦金屬交易所庫存量35萬噸的50%~80%。
但受累于國際市場壓力和中國需求回落,銅價出現下跌。倪耀祥認為,這個時候摩根大通ETF想沖上市,有很明顯的護盤意圖,市場風險非常大,如果最終監管層不批準,也在情理之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