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3 17:20:52
近日,央行、金融監管總局等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其中提到支持保險機構依法合規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或直接投資于科創企業。這被視為區域金融改革試驗區內保險資金運用政策的差異化探索。業內預計,此舉旨在引導資金更有效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科創領域。若試點成功,或將逐步推廣至其他區域和行業,成為保險資金運用的重要突破方向。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廖丹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局、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支持保險機構依法合規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或直接投資于科創企業”。
“一般來說,保險資金具有安全性、長期性和穩健性的要求,因此之前監管部門允許保險資金通過股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基金、投資于上市公司股票等方式配置權益類資產;但對直接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特別是初創期科創企業)有較高的門檻,包括對投資標的的盈利能力有要求,限制投資比例,對投資機構本身的資本實力和經驗等有嚴格要求。”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微信受訪時表示,這些制度設計本質上是為了防控保險資金“脫實向虛”“激進逐利”可能帶來的風險。
“此次《意見》提出支持保險機構直接投資于科創企業,可以視為在區域金融改革試驗區內對保險資金運用政策的差異化探索。”在其看來,若試點成功,未來或將逐步復制推廣至其他區域或特定行業(如綠色科技、戰略新興產業),成為保險資金運用的重要突破方向。
2023年9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調整股票風險因子,對于保險公司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票,風險因子調整為0.4,在不加大資金占用的情況下,進一步釋放險資對上市科創企業權益投資的配置空間。
除了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票,目前保險資金還通過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等間接方式投資科創企業。根據《關于保險資金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保險資金可以通過投資其他股權投資基金間接投資創業企業,或者通過投資股權投資母基金間接投資創業投資基金。
2024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發揮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優勢。培育真正的耐心資本,推動資金、資本、資產良性循環。引導保險資金為科技創新、創業投資、鄉村振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提供支持。
在此背景下,2024年12月,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功發起設立“中國人壽—北京科創股權投資計劃”,規模50億元,以S份額方式投資北京市科技創新基金。
針對本次《意見》提出“支持保險機構依法合規投資創業投資基金或直接投資于科創企業”,朱俊生表示,這在保險資金運用政策上具有明顯突破意味,體現出國家在區域金融改革試驗中,愿意放松對保險資金直接股權投資的限制,以引導資金更有效流向實體經濟尤其是科創領域。
朱俊生表示,此次《意見》提出支持保險機構直接投資于科創企業,可以視為在區域金融改革試驗區內對保險資金運用政策的差異化探索,主要體現如下:
第一,直接投資科創企業被明確支持,突破了過去“只能通過基金間接投資”的做法;第二,聚焦南沙區域,屬于局部政策突破,具備“可控性”和“示范性”;第三,可能帶來制度創新試點,例如對保險資金投資未上市企業的風控要求、信息披露機制、退出機制等進行特別制度安排。
科創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大量資金的長期投入,險資天然具備規模龐大、投資周期長的屬性,這使其成為市場耐心資本的優質供給方,與科創行業的資金需求高度適配。
在朱俊生看來,政策的積極意義在于,第一,有助于將龐大的保險長期資金引導至科創企業,改善其融資結構;第二,推動保險資金與產業資本聯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第三,對南沙打造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具有支持作用。
隨著市場利率的逐步走低,傳統投資渠道的收益空間受到一定程度的擠壓,保險資金急需尋求更為多元化且具備潛力的投資方向,選擇對科創企業進行長期股權投資,不失為在中長期利率下行期間的一大明智之舉。
有業內人士在與記者交流時表示,當下市場上優質投資標的相對稀缺,而直接投資于科創企業,成為了一個頗具潛力的險資出口。不僅能夠助力這些企業突破資金瓶頸實現快速發展,也有利于提高險資自身的收益率水平,優化保險資金的資產配置結構,增強保險資金在復雜市場環境中的抗風險能力和盈利能力,實現保險資金與科創企業發展的雙贏。
不過,朱俊生還提到,險資直接股權投資限制放松也面臨不少挑戰:一是保險資金天然偏好穩健,與早期科創企業的高風險高不確定性存在風險偏好錯配;二是保險機構專業股權投資團隊和投后管理經驗可能存在不足,可能需要通過子公司、基金化運作等方式間接參與;三是如何保障資金安全性與監管合規性,仍需進一步制度細化。
“若試點成功,未來或將逐步復制推廣至其他區域或特定行業(如綠色科技、戰略新興產業),成為保險資金運用的重要突破方向。”朱俊生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