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21 15:36:19
4月,工信部發布新規,要求車企與供應商提交L3級以上自動駕駛安全報告,智能駕駛行業迎來理性回歸。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表示,地平線拒絕價格戰,專注芯片性能迭代。他認為,監管新規為行業鋪設安全鐵軌,未來技術發展反而會更快。余凱預測,2027年城區輔助駕駛或成為15萬元以上車型標配,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5億美元。
每經記者 劉曦 每經實習編輯 余婷婷
一紙文件為“狂飆”中的智能駕駛行業按下“剎車鍵”。4月16日,工信部發布了《裝備工業一司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的公告,明確要求車企與供應商提交L3級以上自動駕駛的全生命周期安全報告,并禁止未經審批的大規模開放道路測試。這意味著,過去兩年“堆激光雷達、搶落地場景、炒自動駕駛概念”的行業亂象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安全合規”的理性回歸。
政策急轉彎背后,是行業難以回避的殘酷現實。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因軟件故障引發的投訴同比上升137%,涉及遠程控制、自動駕駛等功能。當技術創新與安全底線短兵相接,企業如何破局?在“價格戰”與“合規成本飆升”的雙重擠壓下,護城河又該如何構建?
“行業的發展有一些非理性,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感覺被裹挾。”日前,在地平線2025年度產品發布會現場,創始人兼CEO余凱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面對行業價格戰,余凱態度鮮明:“地平線拒絕卷入價格戰,而是通過芯片性能迭代提升單車價值。”他預測,2027年城區輔助駕駛或成15萬元以上車型標配,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5億美元,“行業的未來不在價格表上,而在技術曲線頂端”。
行業理性回歸:從“懸崖邊”到“鐵軌上”
“新政不是限制,而是讓行業回歸正常軌道。”面對政策收緊,余凱顯得比較從容。在他看來,過去幾年智能駕駛行業“非理性”競爭愈演愈烈,“車企和供應商被裹挾著追逐自動駕駛的噱頭,但地平線始終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智能駕駛如同智能汽車的“基帶”,是重要的基礎設施,給用戶提供安全、便捷、舒適等標準化的功能價值。
面對當前眾多車企喊出在今年量產L3級自動輔助駕駛,余凱直言,地平線2023年就曾預警“L3十年內難以實現”,而行業卻陷入“今年量產L3”的集體狂熱,“新政的出臺,相當于為行業鋪設了一條更安全的鐵軌,未來技術發展反而會更快”。
地平線認為,L3就是受限但清晰ODD(操作設計域)邊界的L4能力智駕產品再加上L2全場景輔助駕駛。要實現L3,需要海量L2全場景輔助駕駛系統車輛部署,以及海量實際道路數據充分驗證,最終基于大量實車數據鎖定清晰邊界的ODD疊加必要的系統冗余,以此證明具備L4能力。
定位Tier2的地平線,在面對車企自研芯片的浪潮,余凱坦言“理解但不盲從”。“企業家有成為馬斯克、喬布斯的夢想值得尊重,但產業終局注定是開放生態主導。”他以手機行業類比,“PC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只有蘋果成功實現了垂直整合,其他玩家都依靠高通、聯發科等芯片廠商。智能駕駛領域,80%的車企最終會選擇與供應商合作。”地平線的底氣來自技術優勢與市場地位——其征程系列芯片已搭載超過200款車型,2024年上汽名爵出口歐洲的車型也采用了地平線方案。“我們不做封閉生態的挑戰者,而是開放生態的賦能者。”余凱表示。
財務數據印證了這一策略的可行性。地平線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其營收同比增長53%,整體毛利率穩定在70%。“硬件是入口,軟件定義毛利。”余凱解釋,地平線硬件毛利率接近50%,而軟件毛利率高達近100%。盡管調整后虧損尚未轉正,但他預測盈利拐點將在2027年至2028年出現,“隨著征程6系列芯片量產,單車ASP(平均售價)將成倍增長,2027年城區輔助駕駛或成為15萬元以上車型標配,市場規模有望突破35億美元”。
技術拐點與生態賦能:未來十年的“確定性”
“真正的L3必須像紅綠燈一樣邊界清晰。”針對行業對L3級自動駕駛的爭議,余凱給出了明確標準。他預測,城區輔助駕駛的技術拐點將在2026年至2027年到來,“一旦突破,普及速度會遠超預期,就像4G手機迅速取代2G”。對于公眾擔憂的安全問題,他直言“技術曲線正在陡峭上升”:“未來十年是智能駕駛的黃金期,到2035年,L5級自動駕駛將成為每輛車的標配。”
地平線的技術底氣來自即將量產的征程6P芯片和HSD(Horizon Super Driving)系統。據悉,地平線的L2城區輔助駕駛系統HSD已與奇瑞星途品牌達成量產合作,計劃于今年9月正式量產。此外,余凱特別提到與博世、電裝等國際Tier1供應商的合作,“通過生態伙伴,地平線的技術可以無縫對接全球市場。”他表示,這種“平臺賦能”模式,既避免了與車企的直接競爭,又通過標準化技術輸出降低成本,“我們不做聚光燈下的明星,而是藏在車企身后的‘隱形冠軍’”。
面對車企“全棧自研”的執著,余凱直言“用戶不關心技術是誰的,只關心體驗是否足夠好”,“無論是自研還是合作,唯一的檢驗標準是能否為用戶創造真實價值。”他呼吁行業回歸本質:“智能駕駛不是營銷話術,而是安全、舒適、效率的剛性需求。”在余凱的規劃中,地平線未來將聚焦三大方向:持續迭代芯片性能、擴大開放生態合作、推動行業標準制定。余凱表示,“行業的終局一定是收斂的——20%的車企選擇自研,80%擁抱供應商。而地平線要做的,是成為那80%中的‘最大公約數’”。
面對智能駕駛按下暫停鍵的現狀,余凱用“火車與鐵軌”的比喻來闡述行業未來。他認為,理性規范不會拖慢技術發展,反而會讓創新更可持續。正如火車跑得快是因為有鐵軌的約束,智能駕駛行業也需要合理的規范來引導其健康發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