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4-19 19:11:57
4月18日,在“2025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成都峰會”上,成都數據集團董事長鄧建平接受專訪。他表示,數字經濟的關鍵是數據收集,而這面臨公共數據供給與行業數據激活兩大挑戰。對于數據要素市場化,他總結為“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他還提出,城市治理可用AI“重做一遍”,并強調了成都的數字經濟優勢。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文多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石油’,需通過安全可控的流通釋放價值。”在數據經濟行業里,“石油論”是流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要素,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將直接影響到數據價值的釋放,只有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才能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在經濟增長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4月18日,“2025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成都峰會”在蓉城進行。峰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到成都數據集團董事長鄧建平——一位數字經濟產業的“老炮兒”。在與記者交流中,鄧建平表示,數字經濟的關鍵是數據收集,而這面臨公共數據供給與行業數據激活的兩大挑戰。對于數據要素市場化的終極目標,他總結為“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而這三點要倒過來從機制上、流程上、管理上、基礎設施上解決。
成都數據集團董事長鄧建平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鄧建平已經在大數據行業里拼殺接近十年之久,成都數據集團也是在數字經濟浪潮中成長起來的“老牌新企”。難怪鄧建平說:“我們從十年前的信息化公司,到2017年的大數據公司,再到2023年的數據集團,每一次都是踩著數字經濟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節點。”
十年經歷三個階段,成都數據集團在數字經濟中的角色包含智慧城市建設運營的核心投融資主體等。公司現建設、運營有“智慧蓉城”城市運行管理核心平臺、承載平臺的數字新基建以及數據基礎設施。
以成都為例,“智慧蓉城”建設中構建了“三級平臺、五級應用”的“王”字型城市運行管理架構,“三橫”即構建覆蓋“市、區(市)縣、鎮(街道)”的三級城市運行管理平臺,中間的“一豎”是數據和事件的雙向交互,全面提升城市的敏捷治理、科學治理能力。
“成都市采用的是集中授權模式,把公共數據資源集中授權給成都數據集團,在可信的環境里開發成一級產品。我們現在開發了超330個公共數據產品,獲得了526類公共數據。這330個產品是不帶行業屬性的。我們也在向市場主體開放,與他們的模型以及行業側的數據做融合使用,形成了50多個典型應用場景。所以我們叫‘放活二級’。”鄧建平表示,這便是成都的“管住一級、放活二級”模式,在數據產品出來后,還要打通流通、交易、資本化等路徑。
不難發現,數字經濟的關鍵是數據收集。收集數據則面臨公共數據供給與行業數據激活的兩大挑戰。
鄧建平表示,公共數據供給問題涉及數據安全問題。
“公共數據有一個核心要求,原始數據不出域,可用不可見。大家都知道原始數據的價值,或者說敏感性。這些數據供給的過程中會出現結構性的問題。”鄧建平說,個人的數據因為涉及個人隱私,相對價值高,但是很敏感。這就面臨數據授權的路徑解決問題,所以個人數據獲得的難度大一些。他表示,這是全國共性的問題。
政府側數據的挑戰,則因其層級特色。比如地方稅務是垂直管理單位,水電氣這類行業算是公共事業單位,但它們的數據都叫公共數據。“盡管歸到公共數據,但是面臨不同的主體,還得多主體協調。公共數據要解決源頭供給的問題,(畢竟)公共數據最具有規?;\營的價值。”鄧建平表示。
“若未來每個省建一個可信數據空間,就像當年的網絡八大樞紐節點一樣互聯互通,那數聯網就形成了。當然這個難度非常大,但我們必須先行先試。”他表示。
再說回行業數據,鄧建平認為數據確權和資產化路徑有待打通。
“行業數據難點是企業有大量的數據,但是數據躺在數據庫里‘沉睡’。怎么把數據拿出來用?這涉及國有資產,所以有一套嚴格的管理流程,怎么授權、運營、定價、評估?”他表示,數據要在確權之后才能變為數據資產,企業才可以用來投資、質押、授權。
要讓數據不“躺平”,就需要讓數據“跑起來”,而這事關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發達程度。在這點上,鄧建平表示:“數據基礎設施要解決的是流通和安全的問題。”
目前,國家提出數據基礎設施的概念,這涉及數據流通方面的基礎設施、數據安全方面的基礎設施、算力方面的基礎設施和網絡方面的基礎設施。
“我們現在搭建的公共數據運營服務平臺、智能數據標注平臺,就是(為)解決流通問題的。我們搭建的區塊鏈和可信數據空間,(是為)解決可信、安全的問題。我們自己還運營有通用算力、超級算力和智能算力,支撐城市、產業、科研等多主體的多元異構算力服務需求。”鄧建平介紹。
他還認為,在頂層設計層面,可以統籌建設全國數據流通設施。
鄧建平認為,在當前全國數據流通設施推進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健全運營機制、優化創新成本結構和厘清層級權責關系。從這一角度來說,高效的全國數據流通平臺可以對身份認證、數據接口、安全管理等共性模塊的標準進行統一。在明確國家、省、市三級數據設施的權責劃分后,可實現集約建設,同時提前規劃可持續盈利的機制。“當前,在(數據基建)建設與運營的平衡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建議通過頂層設計推動標準體系建設、明確長效運營機制和完善創新容錯機制。”
對于數據要素市場化的終極目標,鄧建平總結為“供得出、流得動、用得好”,而這需從機制上、流程上、管理上和基礎設施上來解決。
“今天,大家都提到了大模型的應用,提到了新的基礎設施應用能力。其實我們過去十年里,最開始提的是人機交互,建智慧城市,過去幾年,‘智慧蓉城’更多提的則是人和數據的交互。但是現在基于大模型平權的情況,所有這些都值得用人工智能(AI)再來做一遍。”鄧建平向記者說道。
什么是用人工智能再來做一遍?他用城市突發事件預警作為案例進行了說明。
“現在用DeepSeek,拿過去的突發事件進行訓練后。它能馬上分析和識別,將突發事件抄告部門,最后人工復核就行了。(AI)還可以做突發事件的分析和預防,比如每年的幾月份是汛期,幾月份是火災(易發時間),可以做歷史分析。過去10年到30年的數據都可以分析。”鄧建平表示。
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表達了類似看法,隨著大模型深入產業場景,AI將成為重塑業務模式、支撐企業智能化轉型的核心引擎和最大變量。國際咨詢公司“羅蘭貝格”的一份報告測算,在技術得到充分應用的情況下,人工智能有望通過模式變革的方式,降低中國各行業中的運營成本——金額預計達到3.7萬億元。有一份調查顯示,頭部企業每投入1美元,將會得到4美元的投資收益。
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交流中,鄧建平還提到了成都的數字經濟優勢。“我們的算力成本比東南沿海低,人才儲備足,更重要的是場景多。比如在惠企服務方面,企業想找政策,以前靠(查詢)人工打的標簽。現在,用大模型做智能數據庫后,以自然語言查詢就能匹配到政策。(這讓)企業感受好多了。”
對于未來,鄧建平談到與騰訊的協同。集團將繼續深耕大民生場景,比如“健康一網通”這樣的場景,實現小病到社區、大病轉診、康復回社區,實現數據跨部門拉通,讓老百姓享受更便捷的健康管理服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