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客戶端 2024-10-30 17:09:49
霜降已過,蜀鄉各地氣候漸涼。10月26日,在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馬尼干戈鎮曲西村的萬畝飼草基地里,多臺割草壓扁機、翻草機、打捆機已經就位,只等開鐮。“冬春飼草畜牧夠吃了,多的飼草還能出售。”曲西村相關負責人介紹。
像這樣應付裕如的養殖牧區,在四川多了起來。近年來,全川飼草產業發展有所提升,自給率從5年前的40%提升到了65%以上,但省草業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發布的《四川省2023年飼草生產形勢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四川每年仍存在1000萬噸飼草缺口,制約了畜牧大省向強省進發的步伐。
如何補齊產業短板?當天,在成都召開的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草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成立大會暨南方飼草生產利用研討會(以下簡稱“大會”)上,與會專家開展了交流探討。
“牛羊吃飽了,人才能吃飽。”當天會上,全國畜牧總站草業處負責人點出飼草產業是畜牧業發展最主要的物質基礎和一切畜產品安全生產的源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膳食結構發生變化,國內消費市場對乳制品和肉類的消費需求在未來10年仍將穩步增長。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英俊公布了一組數據:2023年,我國草種子總進口同比減少3%。“在用種量大體不變的情況下,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本土草種的崛起之勢。”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林克劍所長表示,其中有四川飼草一份力。
“四川牲畜存欄長期排在全國前列。”農業農村廳總畜牧師李春華介紹,2023年,四川牛總存欄848.5萬頭、羊總存欄1382萬只,分別居全國第一和第五。縱是畜牧大省,受傳統觀念和經營方式的影響,重糧輕草、重畜輕草在四川仍普遍存在,飼草自給率不足。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川青貯飼草產量不足70萬噸,僅占需求總量的1.8%。
為此,近年來,四川一方面尋求草種突破,一方面開展飼草種植新技術新模式示范。
為了降低對外來草種、飼草的依賴,四川省農科院草業學科團隊等科研隊伍重視遺傳資源收集和飼草品種選育。
“截至目前,累計收集評價飼用高粱、高丹草等資源萬余份,利用輻射誘變等技術,創制種質資源3500余份。”四川省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團隊還建立海南南繁、馬爾康夏繁、西雙版納冬繁3個育種加代基地及四川新都、資陽等50余個試驗基地,主持選育草品種25個。
同時,四川省各地積極開展飼草種植新技術新模式示范,眉山洪雅、成都簡陽和達州宣漢開展糞肥固碳減排長期定位監測,探尋不同梯度試驗下飼草產量、土壤環境容量、面源污染等參數,解析糞肥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巴中開展飼用燕麥玉米輪作,探明糞肥最優施用范圍;樂山馬邊等多地搞起種養循環,推廣糧草耦合飼草料生產技術。
成效顯而易見,四川飼草自給率已較前些年大幅提升,但要完全適應畜牧業發展,仍有不短的路要走。
“下一步,要讓更多四川鄉土草品種遺傳基因得到利用,要鋪開綠色種養循環技術模式集成示范推廣。”當記者問到四川如何繼續提高飼草自給率、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四川省草業技術推廣中心相關負責人語氣篤定。
當天會上,西南科技大學農業科技研究院負責人和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草業研究所負責人也不約而同提到,川渝豐富的鄉土草遺傳資源,在優質飼草品種育種攻關中的運用,將為代替外來飼草和進口草種帶來更多可能性。
另外,更適合四川飼草生產的農用機械未來形態、飼草修復環境和更豐富的未來草產品,也是與會人員的重點關注對象。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