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01 15:02:35
◎8月28日至30日,“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目前,以貴州、青海等為代表的綠電資源大省(直轄市、自治區),正紛紛搶抓算力這一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就數據產業而言,與會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在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撐之外,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則更為重要。
每經記者 王琳 每經編輯 文多
我國數字經濟將迎來進一步加速發展。
8月28日至30日,“2024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數博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行。會上,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透露,將組織研究制定“十五五”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規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數博會上,來自西部地區的參會者頗為積極。以貴州、青海等為代表的綠電資源大省(直轄市、自治區),正紛紛搶抓算力這一數字經濟時代的新質生產力。
除了算力,合規數據的供給也是產業亟須破解的瓶頸之一,與會的多位業內人士認為,在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撐之外,體制機制上的創新則更為重要。
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主任于施洋則建議,應該讓數據產業的市場參與主體受益,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政策、金融手段等來提供支持。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琳 攝
談及算力,數博會上嘉賓很容易說起的一句話便是“人工智能的盡頭是電力”。據國際能源署(IEA)估算,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占全球電力消耗的1.5%至2%,大致相當于整個英國經濟的用電量。預計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4%。
因此,算力和電力進行綠色低碳的融合發展,成為算力經濟中的一道必答題。而作為擁有新能源資源優勢的西部地區各省份,也都寄望于借此搭上數字經濟時代快車。
我國在2022年2月正式啟動“東數西算”工程,劉烈宏在數博會上就此介紹,截至今年6月底,“東數西算”八大國家樞紐節點直接投資已超過430億元,拉動相關投資超過2000億元,機架總規模超過了195萬架,整體上架率在63%左右,東部算力需求有序向西部遷移,算力集群效應已初步顯現。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琳 攝
國家發改委等四部門近期印發的《數據中心綠色低碳發展專項行動計劃》要求,到2025年底,算力電力雙向協同機制初步形成,國家樞紐節點新建數據中心綠電占比超過80%。
“貴州作為我國首個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全省的算力規模已經達到了40.5億FLOPS (每秒浮點運算次數),成為全國智算資源最多、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并且實現了與北上廣深等38座城市的直聯,希望同大家一道深化東西部協作,將東部旺盛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導到貴州等西部地區。”在數博會上,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胡忠雄向與會者喊話。
參會的青海省數據局局長靳力也顯得頗為興奮,其介紹,青海清潔能源裝機占比93%,綠色電力發電量占比85%,完全符合對新增大數據中心80%的需求。“算力時代到來給我們打開這樣一扇大門——把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結合起來,省委、省政府也是把綠色算力作為青海省引領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產業在規劃。”
不過,有數博會與會人士也表示,在構建全國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過程中,全國各地都在建設自己的數據中心和算力中心,區域之間的協同性仍不是很強。
此外,業內還一直對于“以計算為中心”或“以數據為中心”存在爭論。中國科學院院士梅宏在數博會上就談起了他的看法:總體而言,未來會由以計算為中心向以數據為中心進行整個體系架構的轉變,因為數據量越來越大,我們將圍繞數據部署算力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國內外算力利用效率均不高的情況下,算力經濟的瓶頸位于數據供給側。
為充分發揮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今年1月,國家大數據局聯合相關部門出臺《“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
在國家信息中心大數據發展部主任于施洋看來,目前數據要素市場的經營發展主體,包括相關的企業、交易所等,在這個領域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也并沒有完全迎來爆發式增長。
數據的確權、定價、安全等問題一直是業內討論較多的話題。例如,梅宏表示,從法律上確定數據的資產屬性,使其成為與不動產或其他物產一樣的資產,這個是價值的基本保障問題,國家數據局在牽頭推動這個事,但是法律上對此暫時并不支持,要讓數據資產進一步實現流通,兌現資本屬性,則更加任重道遠。
再比如,在數據的安全性方面,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認為,數據的生產、應用、流通形成了“數據三角”,三角面臨著不同的安全問題,其問題亦不能孤立解決,要在各“數據角”各自的安全防護系統之上,以統一的安全體系保障“數據三角”安全,促進數據要素價值加速釋放。
在梅宏看來,上述問題的解決,需要來自技術層面的支撐,以及對多個方面進行體制機制上的創新。
事實上,與會的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相較于制度上的創新,技術已不是數據流通交易中最主要的瓶頸所在。例如,據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副所長鄭小林介紹,一些地方要真正做出一個數據產品并把數據產品推向交易平臺,往往會經歷較長的申請和審批過程,因為這中間涉及數據的權屬、申請和審批的資質等問題,而目前很多地方并沒有這方面相應的行政法規出臺。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安暉則表示,我國數據資產流通將步入深水區,這主要與近年來各地推動成立數據交易場所有關。在安暉看來,目前一些人認為場內交易的必要性從邏輯上并未完全建立,這導致當前場內交易量和活躍度存在不足,但未來預計我國將探索建立制度規則來豐富數據場內交易市場的生態,畢竟場內交易擁有“風險避免”這一最大的吸引點。
不過,云基華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寶龍提出,一些地方數據集團在整個公共數據流通中實則既當了裁判員,又當了運動員,這導致目前數據要素市場面臨著進行市場化運營的問題。“有些數據交易所是由數據集團獨資或參股的,說明交易所不是一個獨立的,或者說完全所商分離的模式,本身數據集團也承擔了公共數據運營的職責。”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那么,如何推動算力經濟和數據產業更快地發展?或者說,數據產業發展的驅動力在哪呢?在數博會上,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需要從“利益”的角度進行思考。
于施洋認為,當下最重要的不是討論技術框架問題,而應該是要讓參與市場的主體受益,如此市場主體自然會把技術解決方案做好,這將是由市場自發形成的市場競爭選擇的結果。
于施洋因此建議,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政策、金融手段等為市場參與主體提供支持,例如,對數據要素型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
數據資產入表也是于施洋看好一種財政支持形式。去年8月21日,財政部對外發布《企業數據資源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明確了數據資源的確認范圍和會計處理適用準則等,并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
不過,據安暉透露,從其目前了解到的情況來看,由于缺乏統一標準和數據價值的多變性、數據權屬不清和多方利益訴求之間存在相互沖突矛盾等原因,加大了數據資產評估的難度。“下一步,我國將不斷拓展數據資產入表試點來優化評估方法,從而產生出更具有實操性的財會制度,分場景分行業地打造出數據資產的評估標準。”
于施洋還認為,政府可以為授權的公共數據給出指導價,為全社會其他各個行業數據資產的定價提供一個參照。尤其是,數據要素市場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之間要存在一定的增值空間,而這也是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做大蛋糕之余,還有蛋糕的分配問題,普元信息大數據首席顧問李書超認為:數據的持有者、加工者、運營者如何進行收益分配?多法人主體下數據資產交易出去后如何進行收益分配?如何約定分配方式,是按勞分配還是其他分配方式?這些都需要有一些約定。李書超相信未來在國家數據局主導下可能會有一些行業指導,因為這個收益分配是很重要的原則。
太極股份總裁仲愷則認為,目前數據產業還處于自組織發展的初級階段,各市場主體更多地關注自身利益而非整體利益,關注短期收益而非長期收益。而到了自組織發展的高級階段,各方主體就應該通過市場化原則,按貢獻大小來進行報酬和利益的分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