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0 15:19:20
◎ 令國際市場震動的美國期銅史詩級“逼空”行情,仍在持續。截至上周五,COMEX和LME已吸引約合1800億元人民幣的投機性多頭資金。
每經記者 蔡鼎 每經編輯 蘭素英
令國際市場震動的美國期銅史詩級“逼空”行情,仍在持續。
5月20日(周一)亞洲交易時段,銅價期貨觸及10848.50美元/噸,再創歷史新高。周一A股開盤后,包括北方銅業、云南銅業、白銀有色、盛達資源等有色股在內的個股紛紛大漲。
花旗稱,截至美東時間5月17日(周五)收盤,紐約商品交易所(以下簡稱COMEX)和倫敦金屬交易所(以下簡稱LME)這兩家交易所的銅期貨,已吸引高達250億美元(約合1800億元人民幣)的投機性多頭資金。
COMEX期銅之所以出現“逼空”,是因為最近幾周市場對美聯儲年內降息的樂觀情緒日益高漲、俄羅斯被實施更嚴厲金屬制裁導致期銅無法交割,以及對供應趨緊的押注推動了對銅的買盤。
花旗認為,銅已進入本世紀第二次長期牛市。該機構預測,未來兩個月銅價可能飆升至每噸1.2萬美元。
5月20日(周一)亞洲交易時段,銅價期貨觸及10848.50美元/噸,再創歷史新高。
這意味著COMEX期銅7月合約的“逼空”行情還在持續。美東時間5月17日(周五)收盤,COMEX銅主力7月合約收盤價格上漲4.22%,達每磅5.0825美元,折合每噸1.12萬美元,比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基準倫銅合約每噸高出1000多美元。這一價格也超過了2022年3月7日俄烏沖突早期時創下的歷史高點5.0395美元。
一周來看,該合約價格累計上漲9.01%,而年初至今漲幅高達30.60%。
COMEX銅主力7月合約近期大幅上漲(圖片來源:東方財富)
COMEX期銅之所以出現“逼空”,是因為最近幾周以來,由于市場對美聯儲年內降息的樂觀情緒日益高漲以及俄羅斯被實施更嚴厲金屬制裁導致期銅無法交割,銅價開啟了一輪全新牛市。與此同時,對供應趨緊的押注也推動了對銅的買盤,刺激了銅價的上漲。
交易所提高保證金也為銅市進一步上漲點燃了一把火。5月16日,COMEX交易所的運營機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上調銅期貨交易保證金要求,直接要求保證金上調500美元至每手5000美元,并在當天收盤后生效。這一決定提高了多空對決的成本,加劇了部分空頭的離場。
花旗集團研究報告稱,截至美東時間5月17日收盤,COMEX和LME這兩家交易所的銅期貨,已吸引高達250億美元(約合1800億元人民幣)的投機性多頭資金。
當前,交易所的庫存倉單規模也偏小,被“逼倉”的風險較高。根據中金公司的研究數據分析,COMEX銅庫存由4月初的接近3萬噸,已經下降至5月17日的2萬噸,庫存處于低位。同時,COMEX銅交割品牌也相對有限。此外,由于英美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羅斯今年4月13日以后生產的銅也不能用于交割,導致庫存倉單無法快速上升。
除了史詩級的“逼空”行情外,CNBC報道稱,本輪銅價上漲的原因還有數據中心建設熱潮和全球經濟持續向電氣化轉型的大背景。
長期以來,銅一直有“銅博士”的稱號,在建筑和制造業中應用廣泛,也是能源轉型生態系統的關鍵。根據美銀的預測,今年電動汽車和整個運輸行業對銅的需求將增加約5%。
數據中心的增長也刺激了對銅的需求,尤其人工智能的蓬勃發展更是推動對數據中心的需求。數據中心的各種電氣應用(包括電氣連接器、母線和電力電纜等)都依賴于銅。CNBC援引國際能源機構預計稱,未來數據中心的電力需求將增加一倍以上,從2022年的460太瓦時增至2026年的1000太瓦時。
美銀認為,“全球電動汽車的需求增長有所放緩,(銅的邏輯)重點已轉向數據中心的建設。”
在這樣的背景下,COMEX和LME期銅的多頭頭寸也因此有所增加。盡管需求預期強勁,但銅礦產量卻低于預期。近日,國際銅業研究小組(ICSG)將2024年的銅產量增長預測下調至0.5%,這主要是由于銅的增產速度低于預期、項目投產延遲以及主要生產商下調了產量指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去年11月,加拿大第一量子礦業公司(First Quantum Minerals)因最高法院的裁決和全國范圍內對環境問題的抗議,停止了世界最大銅礦之一——巴拿馬科布雷銅礦(Cobre Panamá)的生產。主要生產商英美資源集團(Anglo American)也表示,將在2024年和2025年削減銅產量,以降低成本。
由于紐約銅的低庫存,不少業內人士預計“逼空”行情不會很快結束,價格將繼續攀升,直到南美和澳大利亞的更多金屬運抵美國。
華泰證券認為,今年二季度銅行業供給降速和需求改善的基本面或將延續,短期銅價或易漲難跌。興業證券認為,短期看,供給擾動線索仍是交易主線之一;中期看,海外需求邊際改善以及供給擾動加劇下,銅價中期估值空間有望進一步打開,板塊逢低積極配置。
凱雷投資集團(Carlyle Group)首席戰略官、前高盛大宗商品研究全球主管Jeff Currie稱,銅是“新的石油”,是他職業生涯中見過的最好的交易。Currie指出,銅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電氣化進程中的“大贏家”,包括電動汽車和大規模電網升級。而新的銅礦產能真正投產需要數年時間。
Currie并不是唯一看好銅的分析師。花旗也認為,銅已進入本世紀第二次長期牛市。花旗稱:“受脫碳相關需求增長的推動,只有更高的價格才能解決這些短缺問題。”
花旗表示,上一次銅的超級牛市是在本世紀頭十年,當時受亞洲一些國家快速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推動,銅價在三年內上漲了5倍。花旗預測,未來兩個月銅價可能飆升至每噸1.2萬美元。
與此同時,瑞士跨國商品貿易巨頭托克(Trafigura)預測,到2035年,電動汽車、人工智能、電力基礎設施和自動化熱潮將推動至少1000萬噸的額外銅需求。托克金屬分析主管Graeme Train表示:“在1000萬噸的新需求中,有三分之一將來自電動汽車行業,三分之一來自發電、輸電和配電,其余則來自自動化、制造資本支出和數據中心冷卻系統等領域。”
此前,托克首席經濟學家Saad Rahim預計,到2030年,人工智能熱潮有可能使銅需求每年增加100萬噸。他表示,“如果看看來自數據中心的需求以及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需求,就會發現這種增長突然爆發了。到2030年,銅的缺口將達到400萬噸至500萬噸。”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1933971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