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綦成雙 2024-03-17 15:11:10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充分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性,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起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以新型生產關系賦能新質生產力。
建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這深刻揭示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充分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性,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起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以新型生產關系賦能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要義在于以“新”促“質”
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作了高度的理論概括:“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他進一步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之“新”突出新要素、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領域和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之“質”則強調經濟發展的質量、創新驅動的本質和生產生活的品質,其要義在于以“新”促“質”,最終落腳到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生產力上。
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隨著社會生產力向數字化、綠色化、融合化邁進,生產關系的三大要素均發生深刻變化。
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不僅所有制由“單一所有”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混合所有”,而且生產資料本身也新增了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其重要性也大大超越以前的土地、勞動、資本等。
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方面,在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氛圍下,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充分激發,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得以更好體現。勞動分工不斷向伙伴關系、智能交互、平臺協作等方向發展,相應的生產組織結構也由直線制、直線職能制、事業部制等傳統模式,向團隊組織、網絡組織、虛擬組織、無邊界組織、孵化組織、三葉草組織以及“人單合一”組織、前臺-中臺-后臺型組織、阿米巴組織、平臺型組織、自組織等新型組織形態發展。
勞動產品分配方式方面,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不斷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同時,秉持共同富裕理念,不斷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與第三次分配。這些變革也催生了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的辯證統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與其現存的生產關系發生矛盾,當現有生產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制約時,生產關系的變革成為必然,這種變革又反過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二者的辯證統一推動社會進步。
新質生產力不僅決定新型生產關系的性質,還決定新型生產關系的變革。以科技創新為牽引的新質生產力,必然要求推動生產關系的深刻變革、引領生產關系的提質向新,從而形成新型生產關系。縱觀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社會治理規范與經濟發展模式均隨生產力的變化而演化,表現在社會生產、流通、交換和消費各個環節不斷被沖擊調整,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也產生重要變化。解放發展生產力,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必然要求改革束縛生產力發展的舊觀念舊體制,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恰如新質生產力的出現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則是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的必然要求。
新型生產關系對新質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對生產力發展起推動作用,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能夠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動態育強和發展壯大。厚植新質生產力,既是科技創新命題,也是社會組織制度與經濟結構性改革命題。新型生產關系可以具象化為一系列與新質生產力相契合的經濟制度組合,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進程中既能夠發揮助推器和放大器作用,又能夠發揮穩定器和壓艙石作用。作為助推器和放大器時,新型生產關系能夠激揚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這表現在調動社會勞動者的科技創新積極性,促進更多社會勞動者想創新、能創新、敢創新,推動多方利益主體和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作為穩定器和壓艙石時,新型生產關系能夠保障社會秩序的有序運行,這表現在夯實基礎制度體系建設,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有力保障。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能夠確保科技創新成果產生并順利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現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
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建構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發揮多種所有制市場主體積極性,創新要素市場化配置,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動力。為此,要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充分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要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打破要素流動市場壁壘,激發數據、技術、知識、管理、資源環境等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在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中的活力,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著力發揮數據對土地、勞動力、資本這些傳統生產要素的價值倍增作用。
激發勞動者創造性、優化勞動分工,改革創新生產組織方式、構建開放創新生態,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抓手。要健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評價、合理流動機制,深化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雙向賦能,構建平臺經濟時代和諧勞動關系。要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發揮政府在重大創新領域“卡脖子”問題上的資源動員優勢,推動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應急攻關項目,建立“揭榜掛帥”機制;創新眾包眾籌、虛擬經營、大規模定制、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組織生產模式。完善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渠道,構建“政產學研”深度交流模式;推動建設全球離岸創新基地,打造世界級重大科技創新集群。
完善勞動產品分配機制,確保改革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是賦能新質生產力的美好愿景。一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二要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健全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深化職務科技成果產權分配制度改革,以所有權改革統籌牽引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改革;三要建構數字勞動分配結構和數據價值分配機制,縮小數字勞動分配“鴻溝”;重視科學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警惕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異化,踐行全社會科技向善理念,夯實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共同富裕的社會基礎。
(作者單位:上海財經大學)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帆 攝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