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3 21:49:54
每經記者 孫磊 每經編輯 裴健如
11月23日,有消息稱,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單元(以下簡稱華為車BU)將整體打包出售,第一大股東為重慶市國資委(即重慶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長安汽車是唯一參與收購的汽車公司,作價375億元獲得華為車BU約15%的股權,長安汽車控股股東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持股約5%。另有消息稱,長安汽車將以3000億元的價格,獲得華為車BU約30%的股份。
對此,華為方面和長安汽車均表示不知情。或受上述消息影響,長安汽車一度漲停,主力資金凈買入23.15億元。截至11月23日收盤,長安汽車股價報17.4元/股,漲幅為6.75%。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就有媒體報道稱,華為有意推動車BU獨立運營,目前正與重慶市國資委密切接洽合作事宜。多名業內人士評價稱,“形式類似榮耀‘單飛’。”
按照其說法,獨立后的華為車BU將可能成為一個新的Tier 1(一級供應商)巨頭。同時,華為也將收回在華為車BU上的多年研發、投入,隨著手機核心供應鏈逐步恢復,消費者業務BG將向主航道(手機等消費品)更多發力。
對此,華為官方在今日頭條平臺上發文稱,“網上傳聞與事實不符,(華為)并未與重慶市國資委洽談車BU相關事宜。”
公開資料顯示,車BU是華為于2019年正式成立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目前,華為車BU在大的組織架構上是余承東執掌的華為消費者BG,車BU下面設立了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智能座艙、智能車載光、智能車控、智能電動、智能車云等多個不同的業務板塊,但這些業務部分員工在組織上還歸屬于其他業務板塊,比如華為云、華為數字能源等,車BU在集團內部更像是一個龐大的項目部。
在業務模式方面,華為車BU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標準的零部件模式,即為車企提供標準化部件,如電機、電控等;第二種是華為HI模式,主要是與車廠深度合作,進行技術迭代,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方面不斷升級用戶體驗,該模式的合作伙伴包括北汽和長安;第三種則是鴻蒙智行模式,即華為不僅可以為車企提供全棧的解決方案,還包括軟件運營,以及華為終端業務近十年來TO C轉型所積累的品牌、渠道、零售、營銷經驗等。
有觀點認為,彼時華為車BU被傳出獨立運營的消息,與其智選車模式(鴻蒙智行模式此前的命名方式)的表現不佳有關。數據顯示,進入2023年以來,AITO問界車型銷量表現不佳,月銷量徘徊在3000~5000輛。其中,AITO問界8月交付新車5018輛,環比增長18%,但與其他新能源品牌相比,問界的銷量仍有上升空間。
不過,隨著問界新M7推出,華為的智選車模式有了起色。據余承東此前透露,問界新M7大定銷量已超過9萬輛,而其在10月的交付量已達到1.05萬輛。“當時收到消息是明年1月份將有明確的方案。不過后來隨著問界新M7銷量走高,車BU被打包出售的消息也被擱置了。”有消息人士稱。
需要注意的是,問界銷量表現尚未反饋到財務報表上。據悉,自華為車BU成立以來,已累計投入研發超3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6億元),但2022年營收僅有21億元,2023年上半年營收也僅有10億元。
余承東曾在一場公開活動上表示,華為在汽車業務方面投入很大,直接投入7000人,間接投入超過1萬人,一年花掉十幾億美元,也是目前華為唯一虧損的業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