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2 08:52:39
每經AI快訊,有投資者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提問:請公司如實針對性回復,本人上一個問題問的并否是中間倒賣公司豬肉的自然人是否是純市場化客戶,而問的是既然公司是全產業鏈,同時又有銷售門店,為何豬肉銷售要經過這五名自然人倒賣中間環節? 另,公司將上半年離譜的頭均虧損860元歸結于新建產能尚未釋放,折舊推銷較高等理由完全站不住腳,因為這幾年公司的生豬產能是逐漸泄放的,那么按照規模效應,由此今年的生產養殖成本應底于去年才對,請公司給過合理的解釋。
羅 牛 山(000735.SZ)9月12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1、畜牧和屠宰等各事業部之間主要參照市場化模式開展各自的業務。各事業部面對的銷售市場和客戶群體也各不同。公司不存在投資者所訴“經過自然人倒賣中間環節”。2、目前公司自營豬肉銷售門店還處于開發階段,市場占比較小,公司還沒有完全打通從豬場到餐桌的全產鏈。3、公司上半年萬寧和澄邁項目投產,新建項目從建成交付使用到滿負荷生產會對公司當期的養殖成本形成階段性壓力。
(記者 蔡鼎)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