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21 22:53:22
◎“國泰君安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網絡上流傳的‘機場免稅談判扣點率15-20%,嚴重降低機場免稅業績’并非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社會服務領域分析師劉越男發送和傳播的內容,請勿信謠傳謠。”
◎在非航業務中,免稅業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機場免稅業態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免稅經營者收取特許經營費、租金或銷售提成。
每經記者 王帆 楊煜 每經編輯 梁梟
今日(8月21日)早盤,上海機場(600009.SH,股價41.25元,市值1026.5億元)、白云機場(600004.SH,股價12.48元,市值295.37億元)一度雙雙跌停。消息面上,網傳機場與中免重簽協議,免稅經營的扣點大幅下降。隨后,兩大機場,以及網傳的消息來源方國泰君安也陸續發聲,否認相關傳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投資者的恐慌情緒背后,是免稅業務對機場非航業務的重要支撐作用。經過三年疫情,國際航線的幾近冰凍讓機場出入境免稅業態受到影響。隨著海南離島免稅、跨境電商、市內免稅等業態興起,消費者的跨境購物習慣也發生了重構。那么,機場免稅是否還具備競爭力?今年國際航線全面恢復以來,客流的回暖能否助力機場免稅業績的修復?
8月21日,一則消息在投資者社區流傳,具體內容為:“國君社服群發的上海機場上周免稅談判扣點率15-20%,嚴重降低機場免稅業績,之前市場的預期機場扣點重談應該維持20-25%的扣點比例,保證高保底抵扣點的合同結構。”
受此消息影響,上海機場、白云機場一度雙雙跌停,截至收盤分別下跌8.58%、8.91%。對于傳言是否真實,白云機場董秘戚耀明于21日上午通過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白云機場與中免還沒有探討過扣點調整的問題。”
記者以個人投資者身份致電上海機場年報公開電話,對方表示,在相關協議沒有簽訂前,公司沒有辦法進行披露,也沒有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目前還是以2021年簽訂的免稅補充協議為準。午間,兩大機場也通過公告進一步否認了傳言。
白云機場、上海機場發布的澄清公告
圖片來源:上市公司公告截圖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微信從國泰君安一名人士處了解到,傳言并非國泰君安團隊發出。該人士也表示,自上午機場股價跌停后,國泰君安相關團隊一個上午都被詢問關于此傳言的真實性問題,到中午還在寫輿情聲明。
21日下午,“國泰君安發布”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網絡上流傳的‘機場免稅談判扣點率15-20%,嚴重降低機場免稅業績’并非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社會服務領域分析師劉越男發送和傳播的內容,請勿信謠傳謠。”
圖片來源:國泰君安發布微信號截圖
通常來說,機場的收入來源分為航空業務和非航業務,前者是為航司提供飛機起降與停場、旅客綜合服務、安全檢查以及航空地面保障等航空服務,后者是在航站樓內提供商業場地租賃服務、特許經營服務、地面運輸服務和廣告服務等航空性延伸服務業務。
在非航業務中,免稅業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機場免稅業態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向免稅經營者收取特許經營費、租金或銷售提成。
疫情之前,在上海機場和白云機場的收入結構中,免稅業務是其重要的利潤增長點。以上海機場為例,免稅業務所屬的商業餐飲板塊在2019年收入大幅增長37.06%,占總收入的比重上漲至49.91%,其中免稅店租金收入帶來的增量“功不可沒”。
正因如此,兩大機場有關免稅業務的風吹草動也時刻挑動著投資者的神經。除了本次傳言導致的股價大跌外,2021年初上海機場就因免稅協議重大修訂、租金收入預期下降而出現跌停。
記者查詢了上海機場、白云機場最新披露的免稅經營協議。2021年1月,上海機場披露,其與日上免稅行(上海)有限公司簽署了免稅店項目經營權轉讓合同之補充協議,約定當月實際國際客流≤2019年月均實際國際客流×80%時,“月實收費用”按照“月實際銷售提成”收取,“月實際銷售提成”按“月實際銷售提成=人均貢獻×月實際國際客流×客流調節系數×面積調節系數”的公式確定;當月實際國際客流>2019年月均實際國際客流×80%時,“月實收費用”按照“月保底銷售提成”收取,“月保底銷售提成”按“月保底銷售提成=當年保底銷售提成÷12個月”的公式確定。
2022年6月,白云機場披露,與廣州新免免稅品有限公司簽訂《廣州白云國際機場進出境免稅店項目經營合作補充協議》,自2021年1月1日起,原協議經營權轉讓費收取模式不變,即月保底經營權轉讓費(月保底銷售額基數×合同約定提成比例)與月銷售額提成額取其高。雙方同意對原協議的月保底銷售額進行調整,設置月客流比例系數和月實際開業面積系數,即月保底銷售額R=原協議約定的月保底銷售額基數Y×月客流調節系數×月面積調節系數。
盡管兩份協議條款較為復雜,收入計算方式各有不同,但這都是兩大機場應對疫情不可抗力做出的策略調整,是在對未來不確定性下選擇短期求穩。
光大證券此前研報認為,在海外旅客需求恢復不確定的情況下,上海機場放棄未來免稅業務或有的超額收益轉而獲取短期確定性收入,經營策略略顯保守。國信證券研報則表示,該次協議調整對白云機場而言,相比于原協議雖然損失了近期部分保底租金,但在疫情導致國際線旅客量斷崖式下跌的當下,與中免共擔風險合情合理,且合同展期及扣點率的剛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遠期業績預期的不確定性。
如今,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放寬和機場客流量的恢復,免稅業務的恢復情況也備受投資者關注。3月份,有投資者詢問上海機場免稅租金補充協議是否有可能提前修改,但從公司回復來看,依然以該補充協議為準。
在投資方面,相關機場也加大了免稅業的布局。上海機場今年1月發布公告稱,為了增強公司非航業務板塊競爭優勢,積極主動順應國內免稅旅游行業發展趨勢,公司決定與投資公司設立合資公司并下設香港公司,并以香港公司為主體受讓UniChampion32%已發行股份,標的穿透后的核心資產主要從事上海兩機場、北京兩機場的線下免稅品銷售經營業務、上海和北京市內免稅經營業務及線上保稅進口商品銷售經營業務。
目前,國際航班整體恢復情況較為緩慢。以上海機場為例,最新公告顯示,今年7月,浦東國際機場境外航線旅客吞吐量為181.53萬人次,僅為疫情前(2019年)同期數據的52.24%。由此,這也限制了機場免稅店銷售收入恢復的速度。
另一方面,免稅市場新進競爭者的加入也在沖擊機場免稅渠道的地位。除機場外,免稅市場的銷售渠道還有離島、線上和市內。今年7月下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白云機場的入境免稅店看到,與海南離島免稅店相比,白云機場免稅的品類并不多,甚至有些貨架出現空置的狀態,熱門產品如SKⅡ神仙水的價格也缺乏吸引力。此外,未來市內免稅有望帶來廣闊增量。中國銀河證券研報認為,未來免稅行業政策的進一步放寬,將主要聚焦于放開國人離境市內免稅購物。
不過,從整體業績來看,上海機場和白云機場恢復狀況良好,上半年均實現扭虧為盈。其中,上海機場預計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2億元~1.4億元,白云機場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42億元~1.74億元。
可以看到,2023年以來,我國民航業持續復蘇向好,境內市場基本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出入境客運航班穩定增長,帶動機場航空性業務及相關延伸業務收入增長。一個明顯的數據對比是,根據定期報告,上海機場2022年免稅合同收入為3.63億元,而2023年一季度免稅合同收入已達到3.3億元,僅今年一個季度實現的免稅收入就已接近去年全年。
盡管回暖趨勢明顯,未來機場免稅的業績能否全面修復到疫情前水平,還有待觀察。最新數據顯示,白云機場在2023年5月的業績交流會披露,免稅業務隨著國際航班的逐步恢復在平穩增長,目前恢復至疫情前(2019年)的四成左右。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41705075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