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6 14:19:35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魏官紅
2023年8月16日,每日經濟新聞與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聯合出品的《中國上市公司ESG行動報告(2022-2023)》在杭州重磅發布。
報告中提出,中國特色“1+1”ESG框架已逐步成型。所謂“1”,是指以國際ESG指標中的共性指標作為普適性基礎框架;“+1”則是指基于中國國情與戰略布局形成特色ESG指標。目前,中國雖尚未正式形成統一的ESG指標體系,但包括證券交易所、市場機構、專業智庫等國內主要市場參與方均在探索推進本土化的ESG指標構建。
比如,在環境維度,歐美國家的環境議題主要關注氣候變化,在指標設置上更關注企業的氣候責任行為,中國的ESG議題在指標設置上,多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宏觀戰略議題出發,重點關注“節能、污染防治、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清潔交通、清潔能源、生態保護和適應氣候變化”6大領域。
社會維度方面,相較于歐美企業濃厚的社區文化等,中國的社會維度指標更多地體現在國家宏觀戰略的執行,包括鄉村振興、共同富裕、農業發展、災害救助、公共衛生等特色內容,并將人權和平等這一常見社會議題放寬到企業對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等利益相關方訴求的回應,彌補了國際ESG指標體系中的國別映射缺失。
治理維度議題設置上,國際ESG市場的發展歷程更多地體現了市場選擇機制,強調企業的自愿行為,因而在指標設置上強制性較弱。中國的治理維度指標參照國企央企等企業主體現狀,將國際通用議題與既有國情進行了融合。例如,本土指標體系融合了“黨建”內容,以保證對國有企業的治理特性和中國企業治理結構特點進行科學的可持續表現解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