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11 15:46:10
◎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諾輝健康總收入預期為7.995億元至8.37億元,較2022年同期收入2.26億元增長254.2%至270.8%。上半年毛利預期為7.3億元至7.54億元,較2022年同期毛利1.85億元增長294.6%至307.3%。
每經記者 王佳飛 每經編輯 張海妮
7月10日,諾輝健康(HK06606,股價29.6港元,市值135.45億港元)發布了2023年截至6月30日的半年度業績預告:上半年該公司總收入預期為7.995億元至8.37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長254.2%至270.8%。
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主要產品之一常衛清對其總收入貢獻占比達60%,公告顯示“醫院渠道為常衛清的最大收入來源及增長最快的渠道,其次是直接面向消費者渠道及體檢中心”。雖然該公司近年來處于虧損狀態,但其面對的仍舊是迅速增長的市場。
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30日,諾輝健康總收入預期為7.995億元至8.37億元,較2022年同期收入2.26億元增長254.2%至270.8%。上半年毛利預期為7.3億元至7.54億元,較2022年同期毛利1.85億元增長294.6%至307.3%。上半年毛利率預期為87.3%至94.3%,而上年同期為82%。諾輝健康表示:“整體毛利率提高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產品(即常衛清、噗噗管以及幽幽管)的毛利率均有所增加。”
截至2023年6月30日,諾輝健康現金結余及特定金融資產預期介于20.46億元至20.48億元,而截至去年12月31日該數字為15.73億元。
上半年,諾輝健康的貿易應收款項凈額為9.54億元,比去年年底的5.54億元增長了72%。貿易應收款項凈額中,0至90天內到期的部分占56.9%,91至180天內到期的部分占19.3%,181至365天內到期的部分占22.2%,一年以上到期的部分占1.6%。
貿易應收款項凈額的增加反映了諾輝健康的銷售增長,同時也意味著該公司需要加強應收款項的管理和回收,以保證其現金流的充足和穩定。
2015年諾輝健康成立于浙江杭州,是專注于高發癌癥居家早篩的生物公司,2021年實現港交所上市。針對中國目前高發癌癥前3位中的結直腸癌和胃癌,該公司已經分別上市三款產品:常衛清、噗噗管和幽幽管。
2023年上半年,常衛清對該公司總收入的貢獻持續提高,占比達60%。常衛清上半年銷售收入預期為4.809億元至5.009億元,同比增長553.4%至580.6%。去年同期,常衛清銷售收入為7360萬元。銷售毛利預期為4.437億元至4.517億元,同比增長695.2%至709.5%。去年同期,該產品毛利為5580萬元。
常衛清可以檢測與結直腸癌及癌變前腺瘤有關的DNA及血紅蛋白生物標記。諾輝健康在公告中表示:“醫院渠道為常衛清的最大收入來源及增長最快的渠道,其次是直接面向消費者渠道及體檢中心”。
噗噗管可以檢測與結直腸癌相關的血紅蛋白生物標志物,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預期為1.179億元至1.264億元,同比增長72.1%至84.5%。去年同期該產品銷售收入為6850萬元。銷售毛利預期為1.022億元至1.097億元,同比增長86.5%至100.2%。去年同期該產品銷售毛利為5480萬元。
幽幽管是通過檢測幽門螺桿菌進行篩查的糞便自檢胃癌篩查產品,今年上半年銷售收入預期為2.002億元至2.092億元,同比增長139.8%至150.5%。去年同期,該產品銷售收入為8350萬元。上半年銷售毛利為1.884億元至1.969億元,同比增長150.9%至162.2%。去年同期,該產品銷售毛利為751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諾輝健康近年來處于虧損狀態。
雖然諾輝健康2022年收入達7.65億元,同比增長259%,毛利達到了6.46億元,同比增長317%。但是該公司2022年年內虧損為8031.3萬元,雖然較2021年的虧損30.85億元大為改善,但仍舊處于虧損狀態。
腫瘤早篩在我國是一個繼續擴大的市場。根據東吳證券的研究報告:“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中國防癌形勢嚴峻,腫瘤早篩需求亟待釋放,腫瘤早篩目標人群一般是40歲以上人口,國內有超過7億人。國內腫瘤早篩起步晚,以院內內窺鏡為代表的腫瘤確診金標準難以滿足市場需求,隨著更多院內/院外腫瘤早篩產品出現,腫瘤早篩滲透率有望快速提高,單以結直腸癌早篩為例,根據Frost&Sullivan數據,2019年中國結直腸癌早篩市場規模約為30億元,2030年有望增至198億元,腫瘤早篩市場迅速擴容。”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92376608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