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04 17:37:37
◎從2021年6月23日創下高點后直落兩年,康希諾股價讓A股和港股的投資者一言難盡。無論是在200元左右入手,還是100元左右入手,到場投資者多還在“站崗”,不知有無扭虧的機會。
◎截至2022年底,該疫苗已完成臨床IIb期試驗,同時康希諾的上海臨港mRNA產業化基地也在試生產mRNA新冠疫苗,設計產能1億支。在6月30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對康希諾的在建工程情況發問,質疑公司做了不必要的投資。
每經記者|金喆 林姿辰 每經編輯|陳俊杰
6月30日,康希諾(SH688185,股價83.43元,市值206.4億元)在天津河東區凱悅酒店召開2022年年度股東大會,到場的12位股東(及股東代表)頂著熱浪而來,但康希諾的股價可能很難讓他們高興。
今年的酷暑來得比往年要猛烈,中國北方很多城市的氣溫已經亮起紅色預警,但對康希諾而言,自己還在冬天。就連來到股東大會現場的投資者面對管理層信心滿滿的解釋時,也調侃道“要不是公司低潮的時候,你們不會這么說。”
當天,康希諾A股收盤報81.5元,市值202億元,只有巔峰時的十分之一。當天盤中,康希諾一度觸及78.71元,創歷史新低。
有意思的是,股吧里關于康希諾漲跌趨勢的爭論似乎又回到了昨天:一邊有人認為“重大機會悄然而至”準備抄底;另一邊有股民認為,公司股價已不值80元。而據Wind數據,截至今年3月31日,康希諾的股民為2.38萬戶。
“我要不要‘割肉’?”一位投資者逮到機會就向管理層發問,他在會后的交流中透露,自己在200元左右“站崗”了很久,現在不知道要怎么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2021年6月23日創下高點后直落兩年,康希諾股價讓A股和港股的投資者一言難盡。無論是在200元左右入手,還是100元左右入手,到場投資者多還在“站崗”,不知有無扭虧的機會。
這不是一個可以輕易回答的問題。臺上坐著康希諾的六位高管和一位職工代表監事,沒有人就此問題表態。
康希諾股東大會現場
(從左至右分別是公司董事會秘書崔進,首席財務官羅樨,首席運營官巢守柏,董事長宇學峰,首席科學家朱濤,首席商務官王靖,職工代表監事周媛)圖片來源:每經記者林姿辰攝
提起康希諾,就繞不開新冠疫苗。2020年8月,頂著“新冠疫苗第一股”的光環,康希諾在科創板發行價高達209.71元/股。當時正值醫藥“牛市”,盡管有不少聲音質疑康希諾沒有一款疫苗商業化、虧損上億,但市場依然不缺買單的人。上市第一天,康希諾大漲124%,股價報470元。
2021年2月,國家藥監局附條件批準康希諾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載體)的注冊申請。在業績預期下,康希諾股價從370元一路飆漲到近800元。到2021年中,康希諾的前十大流通股東里有9家都是基金,其中5家是第二季度新進入,還有3家增持,到第二季度末有117家機構持有康希諾。
新冠疫苗也確實為康希諾帶來實質性的變化,2021年康希諾營收突破43億,同比增長17174.82%,歸母凈利潤為19.14億,同比增長582.65%,成為港交所第五家去“B”生物科技股。
但漲也新冠疫苗,跌也新冠疫苗。2022年開始,國內外新冠疫苗市場環境發生較大變化,新冠疫苗需求量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且部分地區供大于求,市場競爭不斷加劇。2023年4月,康希諾子公司上海上藥康希諾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的新冠疫苗生產線開始停產。
預期落空,康希諾生物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挫。據康希諾2022年年報,公司實際營收為10.35億元,同比下降75.94%;歸母凈利潤為虧損9.09億元,扣非凈利潤為虧損10.33億元,虧損幅度同比擴大157.49%。同時,康希諾計提8.02億元新冠疫苗相關資產減值損失,及存貨跌價準備1.38億元。
不過康希諾沒有放棄新冠疫苗。年報顯示,mRNA新冠疫苗在康希諾的在研名單中。截至2022年底,該疫苗已完成臨床IIb期試驗,同時康希諾的上海臨港mRNA產業化基地也在試生產mRNA新冠疫苗,設計產能1億支。
股價接連創新低,自然引起投資者不滿。在6月30日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對康希諾的在建工程情況發問,質疑公司做了不必要的投資。
康希諾董事長宇學峰回應稱,新冠疫情百年不遇,作為一家疫苗企業,康希諾有自己的技術平臺,當然要全力以赴地去研發疫苗。這不光是一個疫苗本身帶來的商業機會,更多的還有一個社會責任,他想這一點大家也應該認同也可以理解。“而且在整個過程當中,我們認為還是盡了我們最大的努力,也有所收獲的。”
他說,接下來疫情會有哪些變化,誰也不知道,現在新冠疫情逐漸進入一個常態化,時不時來一輪,確實不像最早認為的還需要大規模使用,但是對高危人群、老年人還是有價值。原有生產新冠疫苗的設備和廠房不會被浪費,還可以轉產做別的事情。另外,對于做新冠疫苗的企業來說,某種程度上還帶有創新點,正是因為有創新點,才面臨了更多的挑戰,也能夠給大家提供更好的保護。
但宇學峰也提到,從公司的發展戰略上,一定不會是新冠單一一個品種,康希諾在新冠之前已經有非常豐富的產品線。公司最近幾個產品不斷拿到新的臨床批件,還有幾個臨床有很好的進度,公司在全力以赴地把新冠前甚至受到新冠影響的一些產品,盡快推向市場。“我們因為新冠疫苗有了走入國際的機會,也在逐漸打開國際市場。”
圖片來源:公司2022年年報
康希諾首席財務官羅樨說,對于新冠疫苗是盈利的還是不盈利的,或者是說能不能為股東帶來好的回報,公司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認識。未來是不是還要在新冠上面做大量投入,這個答案也是清晰的。在固定投資上,也會在盡最大可能在合規的前提下,把相應的產能都集中在非新冠相關的產品。
除了新冠疫苗,目前康希諾還有預防腦膜炎球菌的四價(Mcv4曼海欣)、二價疫苗(Mcv2美奈喜)和預防埃博拉病毒的Ad5-EBOV疫苗三款產品上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美奈喜、曼海欣主要用于嬰幼兒,面對國內不斷走低的出生率,這兩個產品的增長空間仍然存在壓力。據東興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胡博新的測算,假設新生兒人口約1000萬/年,曼海欣定價參考我國香港特區、美國同品種價格的50%-60%,假設450元/劑、取3針免疫程序,該產品2023年創收有望達13.50億元。
若剔除新冠疫苗,康希諾2023年的收入增長主力或仍然來自曼海欣、美奈喜和Ad5-EBOV疫苗,但三者是否達到此前預期,有投資者在股東大會上提出質疑,并由此對康希諾的商業化能力提出質疑。
“我記得2年前,崔總說明年的銷售額是10個億,你們每一次給的銷售預期指引都沒達到,我不知道你們是怎么反思這個問題。”這名投資者還列舉了幾家疫苗上市企業高管的背景,表示康希諾的管理層都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背景,對公司的商業化能力提出質疑。
回答這個問題時,康希諾首席商務官王靖兩次表示“遺憾”。她說,曼海欣在2022年6月30日拿到第一個批簽發,正好一年可以做市場推廣活動。但很遺憾的是,2022年的下半年因為遇到了疫情封控,使得團隊確實是沒有辦法像正常的新產品上市一樣做推廣工作。一直是到今年春節結束后,所有團隊封控解除,才開始真正能夠放開手去做市場推廣。
“所以也非常遺憾,我們到今天為止只有4個多月的時間是真真正正開始做這個產品推廣,確實是晚了一些,與資本市場的預期也是看上去有一些差異,但是,在這4個多月中,我自己認為商業化團隊是給了一個非常滿意的答卷的。”王靖如此表示。
康希諾董事會秘書崔進則表示,前述投資者提到的一些上市公司的業績與產品所在的細分市場也高度相關??迪VZ的Mcv4在中國是開拓者,它的市場地位類似于多年前巴斯德的五聯苗、輝瑞的13價肺炎疫苗,都有一個持續教育的過程,“(跟同行)不能類比,我們也在反思怎么能夠走出來一條最適合康希諾的路”。
但投資者并不買賬,一位來自上海的投資者追問,他帶3歲的小孩去打Mcv4,沒有人告知他有康希諾的疫苗。記者發現,根據康希諾在上證e互動上的回復,2023年初至4月底,曼海欣僅有四批次產品獲得《生物制品批簽發證明》。
崔進回應稱,疫苗的推廣先從省級準入開始,然后到區縣準入,在很多地方需要有實際的POP遴選和準入過程。所以去年拿到了批簽發以后,康希諾絕大多數的精力放在全國各省、區縣的準入上,去年底、也就是上市6個月內完成了27個省份的準入。截止到現在,除了西藏,已經完成了全國所有其他省份的準入。
“我們也看了一下曼海欣最近這段時間在江浙滬整體的一些表現情況,比如看MP比,在一些地區特別是上海有一些地區已經追平了在市場上賣了12年的五聯(指法國賽諾菲巴斯德的潘太欣)。”崔進說,從整體銷售勢態看、特別是一二線城市,從今年春節到現在為止打了這4個多月的仗,我覺得我們是越來越有信心了。它的需要非常明確,找對了學術推廣的方式,這個產品是有很明確的優勢去說服基層接種醫生以及家長選擇,確實是越來有信心了。
據他介紹,目前曼海欣的重點推廣是搶新生兒第一針,這個產品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早預防早接種早保護,因為它畢竟能夠長出4個血清型。三歲整體轉化為結核疫苗的比例相對比較低,現在主要是在新生兒一歲以內的轉化率,我們現在都在沖這個環節。
盡管管理層對曼海欣的前景充滿信心,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市場此前曾有康希諾“牽手”輝瑞來推動曼海欣在境外市場銷售的預期,但二者最終于2022年6月終止合作。曼海欣在今年上半年表現如何,還得等半年報披露后才能見分曉。
而目前康希諾的在研項目中,距離商業化目標最近的是已完成臨床III期試驗的PCV13i疫苗,即13價肺炎球菌疫苗。值得一提的是,PCV13i疫苗并非市場首發,沃森生物(SZ300142,股價26.44元,市值425億元)的沃安欣、康泰生物(SZ300601,25.87元,市值288.9億元)的維民菲寶均屬于同類疫苗。
今年8月14日,上市滿三年的康希諾將有4746.63萬股解禁,占總股本的19.18%。因此,有投資人在股東大會現場問到原始股東是否有減持計劃,擔心進一步沖擊公司股價。
崔進表示,大家看到的上限可能是千萬規模的減持,但對于控股股東來說,如果A股股價低于發行價,他們是不能減持的,這一部分(接近3400萬股)是不會流向市場的,“所以在(減持)這一點上的話請大家不要過度的緊張”。
另外,關于提請股東大會給予董事會回購A股和H股股份的一般性授權的兩項議案,以及《關于提請股東大會授權董事會以簡易程序向特定對象發行股票的議案》也將投資者的目光再次聚焦到公司股價和融資上——
“(回購)這是迫于市場壓力嗎?”
“公司的貨幣資金和交易性金融資產大概是50億左右,現在還要向資本市場拿錢,到底是為了什么?有點看不太懂。”
對于第一個問題,羅樨表示,為了維護市值或者出于一些壓力而做的回購絕對不是有意義的回購,而康希諾之前做的回購都是有實際意義的回購,即是基于管理層當時對市場的判斷和預期,認為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低于公司價值而做的回購。未來公司如果實施回購,仍將遵循這一原則。
對于第二個問題,羅樨表示公司目前的幾個融資方案都還處于提案提議階段。從正常經營業務和賬上現金的匹配程度看,公司目前還是非常安全和健康的,但基于公司的發展戰略,未來有些非常規事項的現金支出是不可控的,例如國際合作,商務合作,也可能有一些產品的license out或license in。
“雖然現在的賬上現金比較多,但會隨著我們未來的消耗減少。從企業運營安全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提前打一個富余量,把融資安排上。因為不管哪個市場,即使是簡易程序,在中國證監會的審批也大概需要8個月,所以等到賬上現金只剩幾個月的安全線才去籌劃這件事情,這是不可能的。”羅樨說。
而崔進坦言,現在生物醫藥市場的環境不好,公司需要未雨綢繆去儲備融資平臺和路徑。“現階段僅僅是取得前置的相關融資工具的審批,并不代表我們后續就一定要去執行,”崔進表示,關于后續的正常股票發行,公司內部肯定要對發行方案進行審慎的論證,到時候再去履行董事會、股東大會的程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