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01 15:42:28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據Wind統計,以認購起始日為準,2023年5月新基金發行總數為37只,發行總份額317億,創下2018年2月以來的新低。能發出來的還算幸運,今年以來,鵬揚進取先鋒一年持有A、國融光伏主題行業優選A等三只基金發行失敗,5月份,方正富邦穩惠3個月定開債、長城創新成長混合、中融消費精選混合等近10只基金延長了募集期。
對基金公司來說,新產品發不動,大可以將鍋甩給低迷的市場。誠然,基金發行與市場走勢高度相關,行情好的時候爆款基金隨時有,比如2020和2021年的一些月份,新發基金數量可以達到200只上下,募集份額可以輕松超過2000億,最高甚至超過7000億。但是,如果僅僅將發行遇冷歸結于時機,那就容易忽視整個公募基金行業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若照現有模式發展下去,基金發行“看天吃飯”的周期性變化不但不會緩解,反而可能更加嚴重,而這種周期性也可能加大A股的周期性波動,甚至形成負反饋循環。而在這些深層次問題當中,基金公司強烈的做大沖動最為典型。
管理費收入決定了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的收入,收入決定了利潤,利潤決定了股東的回報,銷售導向是基金公司共同的“最優戰略選擇”,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特殊現象。比如行情高位的時候,基金公司非但沒有減緩發行節奏,反而繼續加碼銷售,導致大量基民高位入場、深度被套,過去三年發行的主動權益類基金多達1669只,其中僅有280只實現正收益。又比如,基金公司在券商席位的交易傭金超過萬分之七,名義上基金公司的分倉是用于券商研究機構的研究,但實際上是為了換取券商對自己產品銷售的支持;在銀行渠道,由于申購費率遠高于尾隨傭金比率和托管費,賣新基金賺的更多,銀行積極銷售新基金,甚至鼓勵投資者贖舊買新。新基金越發越多,上萬只公募基金,選擇難度甚至超過股票,但過多的基金產品分流,即便是爆款基金也會迅速縮水,基金規模的急劇變動,也導致基金經理動作變形,難以維持最優策略。還有,為了帶動銷售,一些基金公司熱衷于打造超高收益率的產品和冠軍基金經理,而這些產品往往集中押注少數行業或賽道,收益波動極大。一些迅速成名的基金經理,其管理能力無法匹配管理規模的爆炸式增長,跟隨抱團成為普遍現象,導致某些個股估值被嚴重透支。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是這三年來公募行業最大的特征,如今這樣的狀況并沒有得到實際改觀。“穿越牛熊”是很多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標榜追求的目標,那基金公司自身如何穿越牛熊,變得更為平穩、有序?從基金經理的角度,要堅持從自身的能力、對市場的判斷出發,以凈值的增長和平穩為準繩,合理確定自己的管理規模;從基金公司的角度看,需要徹底放棄“唯規模論”,要設計合理的基金經理激勵機制,以為基民創造長期的價值作為自身最重要的考核指標,當基民建立起長期信任后,規模做大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結果;從行業協會、監管機構來看,要對分倉傭金畸高、過高換手、贖舊換新等灰色地帶出臺有針對性的措施,斬斷不合理的利益鏈條,在審批環節,要結合基金公司規模穩定性、收益情況,對優秀者適當傾斜,對落后者予以限制。
投資是反人性的,基金公司的銷售行為何嘗不是?在高位時要忍得住規模的誘惑,才能在低位時獲得投資者的信任。最近,一些機構降低了費率,還有的宣布凈值為負不收管理費,但這些方法更多還是為了在低迷期促進銷售,或是“迷你基”為了保殼。只有行業普遍跟進,重塑基金公司和基民的關系,基金銷售的周期性才會減弱,行業發展也才能更平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