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4-03 19:35:41
◎賽輪輪胎董事長劉燕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直言,面對汽車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今天的中國輪胎企業,完全可以靠科技創新帶來的革命性產品實現“彎道超車”。
◎進入2023年,輪胎市場的壓制性因素已經有所改善,市場預期回暖。在劉燕華看來,雖然整個行業需求都會增加,但仍然需要“謹慎樂觀”。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楊夏
古龍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汽車后市場,也有一個隱秘而巨大的輪胎“江湖”。
經過近百年發展,這個“江湖”的格局已然形成。以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異為代表的國際巨頭年輩長、資歷深,常年位于美國《輪胎商業》雜志“全球輪胎75強”榜首,牢牢占據第一梯隊。
截至2022年,雖有34家中國輪胎企業位列全球75強,但中國輪胎行業由于起步晚,面臨創新實力不強、品牌競爭力弱、產能結構性過剩等諸多問題,“江湖地位”有待提升:一方面,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大量企業位于第三,甚至第四梯隊;但另一方面,具備“大中有強”的優勢,一批急速成長的實力派,正悄悄走向“全球輪胎75強”的前排。
“風云變幻莫能測,且看今朝誰英雄。”當前,汽車行業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輪胎行業的競爭格局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國產汽車崛起,中國輪胎企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擁有了與老牌高手一爭高下的機會。
“以前輪胎品牌崛起可能需要百年積淀,但現在是一個快速趕超、殺出重圍的好時機。”賽輪輪胎(以下也稱“賽輪集團”)(SH601058,股價10.68元,市值327億元)董事長劉燕華直言,面對汽車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今天的中國輪胎企業,完全可以靠科技創新帶來的革命性產品實現“彎道超車”。
3月中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劉燕華表示,要打造品牌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民族品牌必然崛起。
賽輪輪胎董事長劉燕華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韓陽 攝
三年疫情期間,各行各業艱難生存,輪胎企業同樣面臨巨大挑戰。
“雖然輪胎有轎車、卡車、工程胎等不同分類,但疫情期間,無論是家庭出行還是工業生產都受到影響,輪胎消費整體是受限的。”劉燕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
市場需求萎靡導致國內輪胎銷量下降,產量減少。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橡膠輪胎外胎、合成橡膠的產量,均呈現同比下降狀態,全年累計產量為8.56億條,下降5%。
企業對市場環境的感知更為直接。從目前A股輪胎行業上市公司已經披露的數據來看,受原材料成本上漲、下游需求疲軟、海運受阻等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較多輪胎企業出現業績縮水情況。然而,根據《中國橡膠》發布的 2023 年度中國橡膠工業百強企業的經營信息,去年賽輪集團營業收入邁過200億大關,實現了逆勢增長。
另一家國內輪胎企業的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賽輪輪胎產品品類齊全,半鋼、全鋼、非公路輪胎均有較大生產規模,尤其是非公路輪胎的技術壁壘高,其毛利率也較高,加之在國內外均建有生產基地,業績彈性較大。
資料顯示,早在2006年賽輪就下線第一條非公路輪胎產線,目前非公路輪胎的毛利率遠高于其他輪胎產品,已成為公司重要盈利支撐點。劉燕華認為,在優勢領域的提前布局,如今“到了開花結果的時候”。
進入2023年,輪胎市場的壓制性因素已經有所改善,市場預期回暖。“隨著疫情防控較快平穩轉段,經濟運行必然呈現企穩回升態勢,工業生產、物流行業的快速復蘇將顯著帶動輪胎產品需求;再加上個人出行特別是家庭自駕游的增多,輪胎需求會有一定的增加。”在劉燕華看來,整個行業需求都會增加,但仍然需要“謹慎樂觀”。
謹慎的表態,更多源自近幾年輪胎行業的走勢。“經歷了幾年下行周期,今年談不上是行業拐點,只希望能逐步恢復信心。”劉燕華表示。
輪胎生產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在龐大的江湖體系中,從底層小人物躍升為絕世高手,機遇和勤勉同樣重要。輪胎江湖中的機遇即是汽車工業的發展。
歐洲汽車工業發展早期,伴隨著法國汽車品牌井噴式發展,米其林拉開了其輪胎帝國的序幕。普利司通、固特異等輪胎巨頭崛起背后亦有同時代汽車工業體系快速成長的身影。如今,汽車行業的動力逐漸由傳統燃油轉向新能源,相似的機會來到國產輪胎面前。
2005年,第一臺豐田普銳斯混合動力敲開了中國市場的大門,中國正式拉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大幕。一時間“誰攻克了新能源汽車,誰就可能引領未來”成為業內共識。到了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688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5.6%,實現持續爆發式增長,出口更是突破300萬大關。
歷經17年“蝶變”,新能源汽車給中國輪胎指引了技術革新的方向。相較于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對于輪胎的噪音、負荷、滾動阻力、耐磨性能、抗濕滑性、干地抓地力等要求更高。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劉燕華解釋,因電動汽車更重,要求輪胎更加耐磨、制動性能更強,沒有發動機則要求輪胎靜音效果更好,另外,用戶對于電動車的續航焦慮,要求輪胎具有更低的滾動阻力。“因此,新能源汽車發展對輪胎行業是機會,但不是對所有輪胎企業都是機會,只有擁有更高性能輪胎產品的企業才能抓住。”
新能源汽車崛起給中國輪胎廠商帶來了考驗,也帶來了機遇。如何抓住新能源轉型的“黃金時間”實現輪胎行業的洗牌重構也成為了如今中國輪胎品牌亟需思考的問題。
劉燕華看來,品牌力不是只靠策劃活動就能營銷出來的,還要有靠強大的產品力做支撐。
由于快速擴張,國產輪胎企業長期陷入“價格戰”等低端無序競爭困境,品牌效應缺失成為通病。據輪胎商業統計,國產輪胎品牌有上萬個,部分企業為追求短期利益,放棄對品牌進行深度拓展和長遠建設,甚至存在相同輪胎、不同品牌外衣的情況。這就導致輪胎市場“中國企業拿銷量,歐美巨頭拿利潤”的表現尤為明顯。
如何破局?在劉燕華看來,沿著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在低端競爭中追求量的增長是沒有意義的,未來國產輪胎必須在增強產品力、塑造品牌力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然,關鍵技術自主創新,是產品創新的源動力,更是品牌建設的護城河。
“大多數中小企業不重視研發,即使想做也很難。”在劉燕華看來,想在研發領域取得核心突破,難度大、壁壘高,需要長期投入和遠大的理想目標。
在劉燕華看來,用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打動消費者,是順應市場需求、增強品牌效應的關鍵所在。
如今,消費者更理性的消費趨勢已有征兆。一項針對中國乘用車輪胎用戶滿意度研究報告顯示,車主在選擇輪胎時率先關注產品性能,主要集中于舒適性、耐久性、操控性、節能性等。
在與《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交流中,另一家全球75強輪胎企業高管表示,這一結果說明,輪胎用戶不再盲目追求傳統外資大牌,近年來,國際一二線輪胎巨頭的市場份額呈下滑趨勢,也說明外資大牌的主導地位正在受到沖擊;而是更傾向于理性細致分析,選擇適合自己的高品質、高性價比的輪胎產品,這一點已成為業界共識。
而在一位賽輪輪胎內部人士看來,輪胎是具有類消費屬性的工業品。短期看,國內頭部輪胎企業可以通過資金優勢、產能優勢、性價比優勢以及供應鏈優勢提升全球輪胎市場份額,但中長期看,要想與全球頭部輪胎企業競爭,產品力、渠道力以及品牌力的打造才是關鍵。
“和家電等行業一樣,輪胎行業未來將逐漸國產化,消費者將更青睞具有強大品牌力、產品力的國產輪胎產品。”劉燕華表示,賽輪輪胎在產品端已做好準備,品牌建設上將大大縮短周期。她堅信,國產輪胎將搶占更大市場,民族品牌崛起是大勢所趨。
賽輪輪胎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國際市場“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具體到輪胎行業,也受到重重圍追堵截。2009年美國輪胎特保案、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中國輪胎企業在國際化的路上屢受沖擊。
中國輪胎行業面臨的國際形勢將如何演變?劉燕華判斷,外部環境只會越來越復雜。但她認為,國際化布局是公司成長的必然,如果想成為頭部公司,必須“走出去”。
輪胎生產線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供圖
包括賽輪在內的國內輪胎行業的公司,尤其是部分具備實力及前瞻性的輪胎企業,近年來積極推進國內優勢產能向海外擴張,逐步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輪胎產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和賽輪輪胎走出去類似,目前,上市公司森麒麟(SZ002984,股價31.31元,市值203.41億元)、玲瓏輪胎(SH601966,股價20.16元,市值297.71億元)等分別在泰國、塞爾維亞等國進行產能投資。除了投資建廠,我國部分輪胎企業則通過收購方式實現海外產能擴張,例如中國化工集團收購意大利倍耐力輪胎、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增資控股錦湖輪胎等。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在奔赴世界輪胎行業“紫禁之巔”的道路上,劉燕華坦言,中國輪胎企業始終笑對艱難困苦、不懼漫漫長夜,以“出海”為應變的破局之道、涅槃的必經之路,勇毅前行“走出去”,打出一片新天地。
國內輪胎企業洗牌加速、淘汰加劇,擴產是企業壯大的必經之路,但在輪胎企業加速擴產的同時,市場上對于“產能過剩”的質疑不絕于耳。
對此,劉燕華認為,產能過剩是對于行業而言的,而不是對于企業,“企業的產能建設是基于對自己的信心,對市場預期的信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