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30 19:19:49
◎桑百川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需要通過發放消費券來推動消費需求的擴張,就應當瞄準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比如向綠色產品以及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大宗消費類商品傾斜。
◎桑百川認為,擴大消費背后的邏輯并不是單純刺激消費,而是要刺激企業擴張,增加就業機會,提升人們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從而提升消費預期和消費能力。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旭
3月28日至31日,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今年年會的主題為“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
論壇現場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擴大內需、刺激消費被擺在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位置。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會議強調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
與此同時,全國多地圍繞擴內需、促消費也出臺了一攬子舉措,比如大規模發放消費券、汽車補貼等。而海南離島免稅購物也將于4月1日迎來“擔保即提”和“即購即提”兩種新規。
如何預判今年整體的消費需求?激發消費增長潛力有哪些著力點?免稅經濟在拉動消費方面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在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召開期間,專訪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
NBD:在外部市場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恢復和擴大國內消費被擺在當前經濟工作的優先位置,您如何預判今年消費趨勢?
桑百川 圖片來源:受訪者
桑百川:今年1—2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7067億元,同比增長3.5%。消費終結了此前連續負增長的態勢,說明消費回暖的趨勢比較明顯。
實際上,從2020年開始,大家就在談消費反彈,我認為今年消費出現強勢反彈的概率不大,但會出現穩步復蘇的態勢。
國內防疫政策優化調整后,為消費營造了更好的增長環境。但目前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還處在偏高的位置,1~2月份平均值為5.6%,意味著就業的壓力仍然較大。在就業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收入水平提高的可能性會有所降低。另外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也使得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不是那么樂觀。
在全球化出現逆流的背景下,美國謀求和中國脫鉤斷鏈,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的過程中,許多企業的經營也會面臨著調整,安全優先的考量正在擾動商業邏輯。所以這也會使得人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發生動搖,從而制約消費需求的擴張。
基于此,我認為總的消費需求會穩步復蘇,但增長還面臨著一定的壓力,所以今年消費復蘇的進程可能不會一帆風順。
NBD:消費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結合消費趨勢,您認為今年經濟增長能否實現5%左右的預期目標?
桑百川: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主要經濟機構的預測,2023年全球經濟增速最低為1.7%,最高為2.9%。如果世界經濟還在恢復和增長的過程中,沒有出現大幅度的衰退,雖然增長緩慢,但外部環境不至于急劇惡化,中國經濟穩步復蘇的勢頭就會延續。所以,我認為今年GDP5%左右的增長預期目標是有望實現的。
NBD:離島免稅是海南的金字招牌,也是拉動消費的重要力量。今年,免稅經濟在擴消費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桑百川:就海南自身而言,離島免稅政策的實施對刺激消費的作用非常顯著,也是海南消費增長的亮點。
隨著離島免稅政策的優化,海南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旅游消費體驗的更加優化,2023年,離島免稅消費相信還會保持一個較快的增長勢頭。
NBD:圍繞促消費,近期多地出臺了組合拳,比如發放消費券、對汽車消費進行補貼等。這些舉措的效果如何?拉動消費的效果怎樣?
桑百川:從理論上來說,消費券對拉動消費增長的短期刺激效果是比較好的,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受制于地方的財政狀況,壓力也是比較大的。
如果是由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這意味著地方政府將增加支出,地方財政支出的壓力就會增大。
經歷三年疫情后,地方財政前期的收入情況并不理想。如果財政支出過度擴張,會讓債務壓力進一步加劇。所以,在經濟復蘇階段,恐怕很難通過大規模發放消費券的方式來支撐消費的增長。
另一方面,如果企業將發放消費券作為一種促銷手段,就會導致企業銷售的凈利潤下降,在如今企業仍處在逐步恢復的階段,企業主動大規模發放消費券的意愿可能也會下降。
當然,如果有必要通過發放消費券來推動消費需求的擴張,也要瞄準我們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方向。比如對于綠色產品,對于一些具有發展前景的大宗消費類商品,我更主張消費券向這些領域傾斜。
我想強調的是,如果只是泛泛地想通過大規模發放消費券來擴大需求的總規模,其實會誘導企業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放緩自身的腳步,也可能與我們國家經濟謀求轉型升級以及高質量發展的方向產生偏差。
NBD:在您看來,想要真正激發消費增長潛力,關鍵要解決好哪些問題?
桑百川:關鍵是增加就業機會。只有有效降低失業率,增加就業機會,提升老百姓稅后可支配收入水平,消費需求的增長才有實實在在的支撐。實際上,這也是經濟恢復過程中各級政府應該重點發力的點。
比如隨著經濟逐漸回暖,企業會尋找更多的投資機會,尋找擴張的方向,這個時候對就業的需求會有所增加。所以,我們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應該更加積極,切實緩解企業流動性不足以及融資成本較高的問題,降低企業的稅負,從而使企業的收益率提高,釋放民營經濟的活力。
所以,擴大消費背后的邏輯并不是單純刺激消費,而是要刺激企業擴張,增加就業機會,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從而提升消費預期和消費能力。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