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11 19:25:13
每經記者 李娜 每經編輯 趙云
2月10日,中國基金業協會公布最新公募基金保有量規模100強榜單。令人意外的是,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兩大券商分列第八和第九位,也是自榜單公布以來首次躋身前十。
在這份榜單里,中信和華泰一直是券商中的佼佼者,曾交替坐上細分榜單的頭把交椅。從過往的雙雄爭霸到如今攜手前十,這背后有什么值得思考呢?
在中基協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公募保有量百強榜單上,券商保有規模合計為12570億元,環比增長7.62%。
中信證券、華泰證券分別以1417億元、1226億元,依次為券商類代銷榜上的前兩位,同時躋身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第8名、第9名,歷史上首次雙雙躋身前十強。
事實上,中信和華泰一直是券商公募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中過千億關口的兩家券商。華泰、中信的保有量“一哥”爭奪戰也一直在上演。僅2022年以來,中信和華泰也是輪流居首。
2022年一季度,華泰證券權益類基金保有規模為1230億元,位居全部機構的第12位,成為當時的券商一哥。而緊隨其后的中信證券權益類規模只少了不到70億元,雙方在非貨幣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則是打成平手。
2022年二季度,華泰證券在權益類基金規模為1266億元,以微弱的優勢領先,但是在非貨幣公募基金保有規模,中信證券則是實現超越。
而在2022年三季度,華泰證券權益類基金和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分別為1075億元、1325億元,位居券商類榜首,中信證券緊隨其后。
而在最新公布的2022年四季度,中信證券則是實現了全面反超。
事實上,頭部機構基金規模保有量格局早已形成,券商始終游離在前十名之外。過往的四季度,中信和華泰攜手挺進權益類公募基金保有量前十,其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思考。
深圳某券商財富管理人士向記者表示:“我估計可能是ETF方面的增量較為明顯。因為去年11月份起,權益類資產觸底反彈,是收益比較確定的一個階段,資金借ETF博反彈是不錯的選擇。與此同時,債市的劇烈波動,相關類型的基金其資金是外流的。”
而一位中型券商財富管理人士則是表示:“公募基金對ETF傾注了很多精力,為了ETF的保有量,基金公司也是花費了不少的精力。另外,ETF這個業務規模也比較特殊,首先是基金公司要搶首發,同類的主題ETF也很多,還要拼行業地位。對于市場而言,保有量第一名沉淀下來,才能夠真正做強做大,建立起整個生態。”
滬上某券商人士則是指出,其實去年四季度公募ETF是有增量的。
申萬宏源金融工程團隊認為,2022年 ETF發行放緩,但總體來說,ETF市場數量和規模依然持續擴大,ETF總數量從2022年初641支增加到2023年初的763只,市場總規模從1.41萬億元增長到1.6億萬億元。行業大類風格上,寬基指數ETF發行總規模最大,先進制造類型ETF發行數量最多。2022年新發的ETF產品主要還是以5億元以下的,小規模ETF為主。20億至50億以上發行規模的產品更少。資金凈流入交稿的ETF,主要以寬基指數ETF為主。
某券商非銀人士也向記者表示:“華泰的增長是因為那個統計口徑,把ETF拉入進去,那個一、二季度就表體現出來了。”
2022年的市場,從年初的股債雙殺,到四季度的債市遭遇沖擊,投資者遭遇資產荒。
零售端承受的壓力,讓券商財富管理也在大量開拓to B業務。事實上,投資者機構化已成大勢所趨。客戶機構化趨勢將催生更多客需型業務需求,且機構業務競爭優勢將更多體現在產品化能力。
“四季度數據顯示,頭部券商發力基金銷售業務的效果較為明顯,多家券商的保有量規模也出現明顯增長。去年大家都在做to B業務。”滬上某券商財富管理人士指出。
而從機構需求來看,機構業務對牌照、產品支持、人才、業務聯動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要求,頭部券商具備綜合實力和先天優勢。
此外,海通證券非銀團隊認為,盡管從代銷規模來看,券商的代銷規模遠低于銀行,但進入百強榜單的券商機構數已遠超銀行。其中,中信、華泰股+混及非貨保有規模同比增速均超過35%,廣發、招商證券等排名前列。近年來,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步伐加快,在組織架構以及產品引入上比銀行更具靈活性,有較大上升空間。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