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8 20:20:06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孫志成
據上觀新聞8日報道,我國新冠疫情的未來發展趨勢如何?怎樣挽救更多老年人等脆弱人群的生命?昨天舉行的第二屆光華論壇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作了主題演講。在他看來,中國進入大規模流行第一波后,將逐漸進入地方性流行階段,與世界“同步”。
在從大規模流行到地方性流行的轉化期,他呼吁盡快根據各省市摸底的高危因素人群基數,完成藥物儲備。“如果能對100%高危因素患者覆蓋抗病毒藥物,將有效降低具有高危因素人群的重癥率。”他還呼吁:盡快將60歲以上老年人疫苗全程接種率提升至90%。
“我相信,中國具備把新冠疫情變成地方性流行的能力。”張文宏說。論壇主持人、復旦大學教授盧大儒表示:“張主任的演講堅定了大家的抗疫信心。”
在應對疫情第一波沖擊的優化防控應對方案中,做好藥物儲備工作也非常重要。目前,抗新冠病毒藥物已進入多管線競爭局面,paxlovid(奈瑪特韋/利托那韋)、阿茲夫定、莫諾拉韋、單克隆抗體、靜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給脆弱人群的臨床救治帶來了多種選擇。此外,托珠單抗、巴瑞替尼等抗炎癥藥物也已到位。
張文宏?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當前,相關部門應根據各省市摸底的高危因素人群基數,盡快完成藥物儲備。“基層要有藥可用,這樣才能防止二級、三級醫療資源擠兌。”張文宏說。
各地還要加強三級分級診療體系,包括:社區街道行政體系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動,為無癥狀和輕癥患者做好居家康復診療管理;發熱門診篩查出需要到定點醫院的高危人群,及時救治轉診;引入信息化與遠程醫療系統。
張文宏表示,在感染者起病后的“黃金72小時”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充分用好抗病毒小分子藥物,同時可采用氧療、中藥和低劑量的激素治療。“中藥會給中國人帶來額外的輔助療效。”
中國內地如今已進入了大流行高峰期第一波,隨著醫療資源的逐步到位,我們將過渡到地方性流行階段。“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全球趨同,就像流感一樣,成為季節性流行病。”張文宏說,“當然,新冠病毒今后是否會出現大的變異,使人群缺乏預存免疫,還需要科學家未來進行嚴密監測。”
據澎湃新聞報道,最近一周,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先后前往上海閔行、楊浦、靜安,多次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進行交流,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新冠病毒感染救治工作開展調研指導及培訓。
據上海楊浦區1月6日介紹,1月5日,張文宏為轄區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講解新冠病毒感染的救治方案。
張文宏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上海楊浦”
張文宏教授介紹了當前有效救治新冠病毒感染的醫療方法,并就基層救治作專題培訓。他表示,當下抗擊新冠病毒感染的主戰場在“基層”,社區家庭醫生對轄區內重點人群要盡快采取介入治療手段,對慢性基礎疾病患者做好分類篩查、建立臺賬、摸清底數。社衛中心要根據新冠治療指南,抓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黃金72小時”,早發現、早干預、早治療,確保輕癥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張文宏提出,對病情加重的患者應立即啟動分級診療機制,及時阻斷65歲以上重點人群的重癥發展概率。各社衛中心要充分發揮分級診療前沿陣地的優勢,有效緩解二三級醫療機構的就診高峰,防止醫療擠兌,切實發揮起基層“網底”作用。
據第一財經報道,復旦大學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日前在一場內部培訓會上這樣表示,“社區醫院是新冠患者救治的第一道關口,只要用對了救治方案,我認為絕大多數患者都能在‘黃金72小時’內得到緩解,進而防止由輕癥轉向重癥。”
張文宏?圖片來源:健康閔行
張文宏強調,在這寶貴的3天里,首先應該將新冠抗病毒小分子藥物用下去,“當前,二級和三級醫院的床位周轉一定是慢的,早期的輕癥患者輾轉于大醫院排隊、就診、吊水,反而可能會延誤、加重病情。在治療的初期,在沒有合并細菌感染時,一定要對癥下藥。”
“其次,為了防止輕癥轉重癥,一旦檢測到患氧飽和度有所下降,那一定是肺部功能出現了問題,可以配合用一定的激素,“我們社區醫生也不用過度擔心激素使用、或者血糖控制等問題。激素是目前為止在輕癥向重癥轉化的高危人群中明確有效的藥物,而胰島素、口服降糖藥等也能在監測下同步使用。”
張文宏建議,患者不必全部去二級、三級醫院掛水,“可以在二級醫院將補液配好,回到社區醫院輸液,再結合社區醫院開具的抗病毒藥物即可。”他舉例,“比如,一位輕癥新冠患者,如果沒有合并細菌感染的話,第一天,可以在補液里加少量的地米塞松,同時在社區醫院吸氧。可能1個多小時后,他的熱度就會下降、氧飽和度也會改善,晚上回去再補充些蔬菜、鹽分和燉蛋,人的狀態也會好很多。隨后第二、三天,可以根據患者狀況陸續減少藥品劑量,或者輸液改成口服等。”
除了張文宏,還有多名醫生表示,要盡早用抗病毒治療藥物。
編輯|畢陸名?孫志成?杜波
校對|段煉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上觀新聞、第一財經、澎湃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