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24 21:49:44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
去年底,當這一輪疫情反復還沒有發生的時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并指出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基本路線的要求,全黨都要聚精會神貫徹執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今年以來的疫情反復,給穩住經濟大盤增添了不確定因素,尤其是二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表明,在堅定防控疫情的前提下,穩住經濟大盤已經非常迫切。
防疫抗疫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搞建設、謀發展。上半年的宏觀經濟數據中,總需求“三駕馬車”數據表明,最終消費乏力,資本形成相對走軟,凈出口表現搶眼。具體來看,上半年GDP增長2.5%,消費貢獻了0.8個百分點,占三分之一;投資(資本形成)同樣貢獻了0.8個百分點,也占三分之一;凈出口(出口減進口)的貢獻最大,為0.9個百分點,占三分之一強。今年第一季度,經濟活動尚屬正常,GDP增長4.8%,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分別貢獻3.3個百分點、1.3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第二季度,疫情在中國經濟的核心地區反復,故GDP總體增速下跌至0.4%,消費、投資和凈出口對經濟的拉動分別為-0.9、0.3和1.1個百分點。可見,二季度主要是因為消費深度下滑,導致GDP增速較低。
在防控住疫情的前提下,經濟建設和發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消費實現的。在一般情況下,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和價格。聯系到當下,收入增長,可能主要是政府增加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性收入。在疫情嚴重沖擊的情況下,以轉移支付的方式,增加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是一個必要的政策選項,由此也將拉動部分消費。發放消費券,兼有收入和價格的雙重作用。從一些城市推行的情況看,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用于抵扣(打折)的消費券對于促進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作用是明顯的。各地還可根據財力,針對低收入群體發放視同現金的抵用消費券。
筆者認為,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是力促消費回升,使之回歸常態的關鍵性舉措。
首先,應在“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下,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精準防控在操作中是有具體尺度的。要考慮接觸型生活服務業的特點,最大限度地滿足各種消費場景的現實需要。其次,要充分分析和把握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出現的“痛點”和“堵點”,盡最大可能消除它們,以利于廣大居民的消費需求實現。目前,生活服務業的小微企業普遍遇到經營困難,使它們難以滿足居民的消費需求。對此,要采取進一步的紓困措施。第三,要加大對疫情防控簡單化、一刀切和層層加碼行為的檢查處理,以保證精準防控的各項措施得以有效落地。第四,提供更加有效的疫苗和藥物。唯有它們得到普遍推廣和應用,才能最終使經濟和民生回歸正常。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戰略基點是擴大內需,而擴大內需的重點是居民消費。疫情兩年多的沖擊,使居民消費受到很大影響。在考慮綜合施策時,要盡可能將長期因素和短期因素、常態化因素和非常態化因素放在一個框架中,以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原則,使居民最終消費盡快得以正常化,并能夠穩步提高。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