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6-23 18:39:02
◎去年以來,曾經無人問津的農業賽道正逐漸走上一級市場的風口,成為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數據顯示,2019~2021年,中國農業領域共發生489起投資事件,對應投資規模分別是302.6億元、324.7億元、364億元,資金規模呈現出上升趨勢。入局資本包括紅杉中國、高瓴、IDG、金沙江創投等一線資本,且不乏創業者在一年內多次斬獲融資。
每經記者 姚亞楠 唐如鈺 每經編輯 肖芮冬
今日,智慧種植決策服務商“愛科農”宣布完成兩輪共計過億元人民幣融資,投資方陣容頗為豪華,A輪由源碼資本領投,A+輪由IDG資本和高瓴創投聯合領投,線性資本、食芯資本兩輪均參與跟投。
隨著互聯網紅利逐漸消退,技術與產業融合成為VC/PE關注的重點,農業也逐漸站上投資風口。隨著政策對該領域的大量傾斜,眾多投資人開始“上山下鄉”,試圖從中尋找新的增長機會。記者梳理發現,2019~2021年,農業領域投資規模呈上升趨勢,入局機構包括紅杉中國、高瓴、IDG、金沙江創投等一線資本。
公開資料顯示,愛科農成立于2016年,其核心產品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種植模型為農戶提供精確到天的耕作建議,并利用軟硬件進行種植數字化管理,同時延展至供應鏈環節,為農戶提供農資農險等服務。
“我們發現很多農民沒有用科學方法去種植。比如,在播種的時間、密度、播種的深度、施肥量等各方面可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你有好的種子但沒有一套非常科學的方法把它給種出來,它的價值發揮不出來。”談及創業初衷時,愛科農創始人兼CEO郭建明6月23日在接受每經記者書面采訪時這樣表示。
事實上,隨著土地集約化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農業領域落地融合,智慧農業已是大勢所趨。郭建明預測稱,未來智慧農業市場規模有望超萬億。記者注意到,和大多數基于傳感器硬件進行數據收集和方案管理的農業科技公司不同,愛科農是通過智慧種植決策幫助種植戶實現降本增效——在降低10%~20%的成本投入基礎上,提高5%~30%的產量。
郭建明向記者介紹稱,其通過與種業合作伙伴的合作得到作物品種建模相關數據;通過公開的土壤數據,結合愛科農的土壤演化算法,計算出每一個地塊土壤的情況;通過國家開放的氣象站點,獲得氣象數據,再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進行當季長期氣象預測,這構成了每一個地塊所對應的氣象數據的來源。利用這些數據源,其團隊用植物-土壤-氣象連續體數字模型分析相互作用,得出最終的決策方案,然后再與實際情況進行比對,產量的差距控制在5%以內,認定為準確。他認為,我國農業產業的數字化才剛剛起步,隨著數據的積累和算法的進化,這個提升的數字會更大,數字化工具的運用會成為中國農業彎道超車的一個核心動力。
事實上,像愛科農一樣斬獲大額融資的農業領域企業并非少數。記者注意到,去年以來,曾經無人問津的農業賽道正逐漸走上一級市場的風口,成為投資人眼中的“香餑餑”。
IT桔子數據顯示,2019~2021年,中國農業領域共發生489起投資事件,對應投資規模分別是302.6億元、324.7億元、364億元,資金規模呈現出上升趨勢。入局資本包括紅杉中國、高瓴、IDG、金沙江創投等一線資本,且不乏創業者在一年內多次斬獲融資。
從斬獲融資企業所屬領域來看,除了傳統的種植、養殖領域,資本也更加側重智慧科技農業的布局。例如,一年內落地兩輪融資的中科智牧,其為一站式智慧養羊解決方案提供商;而今天宣布獲高瓴創投、IDG、源碼資本等機構加持的愛科農,則是智慧種植決策服務商。
對于當下農業賽道走向風口,郭建明表示,“自2020年,國家更加重視農業行業發展,我們要把飯碗端穩,就必須要發展科技。所以,這幾年國家一直很支持農業科技方面的投資。在政策端的引導下,整個社會的資源、資本都會向農業傾斜更大的幅度:一方面,社會資本在農業方面的投資力度正在變大;另一方面,國資背景的資本也會更看好農業科技公司,并且他們的投資周期相對更長,能達到9~10年。所以說,在這幾年里,農業初創公司都擁有了更好的成長環境。”
2021年12月,熊貓資本創始人李論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也曾表示,“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體量巨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家戰略往往能帶來大的投資機會窗口;此外,農業機械化尚未完全完成,遠未達到智能化水平,有極大的創新改造空間。”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74950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