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12 09:21:12
◎第三方研究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部分物管企業加大分紅,本質上也是一種修復投資者信心的表現。尤其是去年,整個物管行業在資本市場出現了一定跌幅,這個時候加大分紅力度,既有利于修復市場信心,也可以向市場證明公司自身的高盈利能力。”
每經記者 陳榮浩 每經編輯 陳夢妤
地產企業和物管企業正在走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這在資本市場表現得尤為明顯,不僅部分物企的市值超越了母公司,甚至分紅派息也比地產行業更大方。
從資本市場的市值表現來看,包括雅居樂、鑫苑、建業等多家房企的關聯物企市值已經超越了房企市值。截至4月11日,雅居樂市值為165.7億港元,雅居樂服務為188.3億港元;建業地產為24億港元,建業新生活為54.6億港元;鑫苑置業為0.61億港元,鑫苑服務為11.5億港元。
今年以來,卓越商企、建業新生活、綠城服務等多家物企實現高派息,而房企在分紅派息上似乎更為保守,包括招商蛇口、金茂、富力等在內的房企均降低了每股派息金額。
對于部分物企實行高分紅派息的現象,商業專家潮成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高派息的物企,主要還是以中等規模的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往往處于快速發展周期,提高分紅派息不僅能提振市場信心,也能提高企業的美譽度。
職業投資人程宇則向記者透露,相比房企,現階段物企業務收入相對固定,資產開支需求并不大,而如果有更多資金趴在賬上,只能降低股東的收益率,不分紅反而是一種資源浪費,那些具備高盈利能力的物企選擇高分紅派息反而相對合理。
目前物企年報季已經進入尾聲,據wind,截至4月11日,已經有53家物企公布了2021年財報。
從營收規模來看,營收規模突破百億元的共有7家,分別為碧桂園服務、萬物云、雅生活服務、綠城服務、保利物業、招商積余和龍湖智創生活;營收規模超50億元的共有5家,分別為華潤萬象生活、世茂服務、融創服務、中海物業、金科服務。
不少企業宣布實行高額派息。如卓越商企服務2021年全年派息率為70%,承諾2022-2024未來三個財年每年全年派息率不低于50%;建業新生活2021年全年派息總額約為5億元,派息比例也進一步提升至80%,同時表示未來分紅率不低于50%;綠城服務2021年每股派息0.16港元外加0.04港元特別股息,綜合派息率62.9%。
對此,第三方研究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部分物管企業加大分紅,本質上也是一種修復投資者信心的表現。尤其是去年,整個物管行業在資本市場出現了一定跌幅,這個時候加大分紅力度,既有利于修復市場信心,也可以向市場證明公司自身的高盈利能力。”
此外,況玉清還提到,房企對物管公司的重視度會越來越高。“以前行業輝煌時,地產公司可能看不上物業管理這類業務的小錢,但經歷了這幾年調整后,大家可能意識到,這些過往認知中的小錢,其實也可以成為一個可持續且穩定的收入來源,從土地紅利時期到金融紅利時期,再到管理紅利時代,房企也開始考慮踏踏實實地去賺這些慢錢。”
物企想要講出好故事,單純依賴管理服務費似乎已不再那么吃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過去一年,恒生物業服務及管理板塊,也經歷了一整年調整,并于2022年3月15日降至最低點3544.84點,相較于去年6月30日的最高點10607.56點,已下降66.58%。
從已發布年報的物企看,發展多元化業務似乎成了眾多物企的共同選擇,紛紛將觸角伸向市政、商管、環保、產業運營等領域。
比如最近剛遞交招股書的萬物云,其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萬物云將在社區、商企、城市等多物管賽道布局,并通過萬科物業、萬物梁行、萬物云城持續獲取多業態在管面積,提出聚焦“街道濃度”生意。
龍湖智創生活在招股說明書中也提到,涵蓋衣食住行購空間服務,讓服務衍生出更多可能性。
碧桂園服務在年報中透露,尋求多元化布局拉動持續發展,重點聚焦于市政、空間運營、產業園區、校園、醫院五大核心賽道,致力于成為“全周期社區生活服務整合運營商”。
類似的案例還有世茂服務、越秀服務。世茂服務通過收并購布局校園服務、環保等賽道,越秀服務今年年初拿下首個灣區外TOD綜合物管項目。
在數字化領域專家袁帥看來,目前整個物管行業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只不過目前的行業發展業態已經從過往的物管規模競爭拓展到了多元業態競爭,特別是在一些文化教育、康養服務、社區團購、智慧停車等領域,都已經積累出一定規模的增值服務空間,這些領域相對毛利率水平較高,對物企來說也是有利潤增長空間的,而物企通過對相關企業的收并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自身業態的空白或不足。
申港證券在研報中提到,物企的利潤增長點并非僅局限于物業管理費,目前社區增值賽道已經十分豐富,服務品類已拓展至社區零售、美居、社區傳媒及空間運營、家政、房產經紀等領域,對于物企而言,如何在各細分領域加強各業務的聯動效應,對業務規模影響力極大。若物企后續能通過整合商家和客群數據,發展成一個大數據資源整合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物業行業發展空間將充滿想象。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5070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