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01 15:44:53
◎除了因跟投產生的浮虧外,近階段由于科創板的保薦機構參與余股包銷的數量增多,疊加破發的情況增加,因此對保薦機構而言,包銷余股的風險已經不容忽視。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何劍嶺
圖片來源: 攝圖網_500522903
近期A股市場新股首日破發的情況明顯增多。統計顯示,3月14日~31日,剔除有市盈率紅線的主板個股,注冊制下的創業板、科創板新股首日破發比例達52%,其中科創板新股首日破發比例更是高達72.7%。
據Wind資訊統計,截至3月31日收盤,自去年8月下旬以來上市的76只科創板新股中,有48.7%的新股讓參與跟投的保薦機構產生了浮虧。
以保薦機構跟投加上參與包銷可能產生的浮虧合并計算,近半年以來券商因參與37家破發科創板公司跟投產生的浮虧已合計達14億元,比2月末增加了4.9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期A股市場新股首日破發的情況明顯增多。3月14日~31日,滬深兩市上市新股27只,其中首日即破發12只,占比達44.4%(今年1月5日至3月11日新股上市首日破發的比例僅為13.8%)。
而剔除有市盈率紅線的主板個股,注冊制下的創業板、科創板新股首日破發比例達52%,其中科創板新股首日破發比例更是高達72.7%。而這也對券商的科創板跟投提出了挑戰。
據Wind統計,截至3月31日收盤,自去年8月下旬以來上市的76只科創板新股中,有37只的股價跌破了發行價,即有48.7%的科創板新股讓參與跟投的保薦機構產生了浮虧,而2月末的這一比例為36.5%。
除了上述因跟投產生的浮虧外,近階段由于科創板的保薦機構參與余股包銷的數量增多,疊加破發的情況增加,因此對保薦機構而言,包銷余股的風險已經不容忽視。
據Wind統計,截至3月31日收盤,假設到此為止保薦機構包銷的余股尚未拋出,已經有兩家科創板公司的保薦機構因余股包銷產生浮虧超8000萬元。這兩家科創板公司分別為百濟神州-U (保薦機構:中金公司、高盛高華)、翱捷科技-U(保薦機構:海通證券),其中保薦機構因包銷翱捷科技-U產生的浮虧已近1億元。
另外,以保薦機構跟投加上參與包銷可能產生的浮虧合并計算,近半年以來券商因參與37家破發科創板公司跟投產生的浮虧已合計達14億元,比2月末增加了4.9億元。 其中,海通證券浮虧金額或已超3億元,中金公司、高盛高華浮虧金額或已超2億元,中信證券浮虧金額或為1.7億元。
由于百濟神州-U上市以來股價持續低迷,算上參與余股包銷可能產生的浮虧(假設到目前為止包銷的余股尚未拋出),截至3月31日,已經讓保薦機構中金公司、高盛高華的跟投合計浮虧4.72億,這是截至目前,保薦機構在一單科創板項目的跟投和余股包銷上產生浮虧金額最大的案例。
而據公開信息顯示,百濟神州-U在科創板IPO的首發承銷保薦費用為4.72億元。也就是說這兩家保薦機構在百濟神州-U這單項目上可能已經產生了虧損。
另外,中金公司跟投的已破發科創板項目數量也從2月底的2家增長至3月底的5家。
圖片來源:榮昌生物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參與科創板跟投被套的不僅僅是保薦機構,就連“國家隊”也無法幸免。3月31日,在科創板上市的新股榮昌生物上市首日大幅下跌近15%。從此次公司的發行結果來看,參與跟投的機構包括全國社?;鹄硎聲?、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社?;鹜顿Y組合等“國家隊”,由于這些機構的限售期為一年時間,所以截至4月1日收盤,已經產生了超10%的浮虧。
除了上述破發的科創板新股之外,截至3月31日收盤,近半年以來上市的科創板新股中有39家目前的收盤價高于發行價,而這也讓相關參與跟投的券商產生了浮盈。
據Wind統計,以保薦機構跟投加上參與包銷可能產生的浮盈合并計算(假設到目前為止包銷的余股尚未拋出),截至3月31日收盤,近半年來券商因參與39家未破發科創板公司跟投產生的浮盈合計達18.8億元,比2月末縮水了超4億元。
其中產生浮盈最多的新股分別為晶科能源(浮盈3億元)、振華新材-U(浮盈1.94億元)、安旭生物(浮盈1.64億元)、時代電氣(浮盈1.14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3月股價出現了較大幅度調整,部分券商跟投新股的浮盈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縮水。例如截至2月末,中信證券跟投禾邁股份浮盈達1.58億元,但3月末浮盈大幅縮水至0.87億元。
總體而言,近半年來因參與上述未破發科創板公司跟投產生浮盈最多的券商分別為:中信建投(浮盈6.43億元)、中信證券(浮盈2.6億元)、中金公司(浮盈2.13億元)、民生證券(浮盈2.57億元)、招商證券(浮盈1.13億元)、國泰君安(浮盈0.94億元)。其中除了民生證券外,其余券商的跟投浮盈在3月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縮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