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30 21:52:34
獲得全球400余家海外主流媒體關注,秦創原總窗口主題海報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亮相,憑借超強科創底色,陜西最大的創新驅動平臺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實力刷屏和出圈。
去年3月,陜西省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總窗口設立在西咸新區,聚集高校、院所、企業、金融、區域資源,打造立體聯動的“孵化器”、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和兩鏈融合的“促進器”。
一年來,肩負陜西科創突圍,破題科技轉化最后一公里使命的秦創原,發展速度和成效均引人矚目,總窗口西咸新區通過搭建和做優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吸引技術、資金、人才、企業等科創要素聚集,已然成為國內最活躍的科創新經濟區。
今年2月,一家從廈門遠道而來的民營企業,賽爾特安的研發生產地選擇在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的科創和現代信息產業聚集區——灃西新城西部云谷落地,公司產品主要集中在半導體保護用熔斷器、光伏保護用熔斷器、防雷熔斷器。
談及落地秦創原,公司的相關負責人表示,很重要的原因是秦創原全力支持科創企業在陜西發展,有各種政策福利、場地優惠等配套,“如今的秦創原,已經到了‘1’的階段,參考浦東的發展速度,其未來前景可期。”
賽爾特安是眾多科創企業落地秦創原總窗口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和科創平臺,如中國電子、農發行、航天771所等10多家央企和創維、瀚海氫能、頂象科技等20多家知名民企相繼落地西咸新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咸新區灃東新城的企業同力重工作為首批企業登陸北交所,背后很重要的推手,正是秦創原總窗口創新生態對科創企業的支撐。
據透露,西咸新區有13家企業納入省級重點上市后備企業庫,除了同力重工上市北交所,2家企業有望明年上市。
不僅是對外部科創項目和企業的強吸引力,秦創原總窗口亦聚集了當地14家龍頭國企進場國企創新中心,諸如陜煤、陜投、秦川集團等,落地包括陜西糧農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陜西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等20個項目。
數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西咸新區新引入科技型企業760家,培育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901家,認定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7家。
除了技術,人才和企業的聚集,秦創原在西咸新區啟動建設后,亦吸引大量資金匯集和進場,設立基金總規模59億,聯合陜投設立20億元的科創母基金,與陜國投等正在合作設立30億元的“秦創投”信托基金,西投控股加速基金、清源基金等正在持續跟進,形成涵蓋種子期到成長期的企業全鏈條全周期投資體系。
毫無疑問,隨著科創技術,人才,企業和資金不斷匯集秦創原,作為陜西最大的科創“特區”,秦創原在政府主推,市場主導,科創要素爭相匯集下,正成為國內科創賽道上最受關注的明星平臺。
陜西省建立秦創原的最初目的之一,是引領陜西科創突圍,特別是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堵點和難點問題,而隨著這一年西咸新區舉全區之力建設秦創原總窗口,最后一公里的破局已卓有成效。
首先在政府端,西咸新區以財政資金設立秦創原春種基金,定向引導并扶持各高校與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種子項目落地。
通過探索,在種子項目批量申報、基金出資流程簡化、科技成果批量授權等多方面嘗試創新,形成了以財政資金促科技成果轉化的高效新模式。數據顯示,目前春種基金出資承諾達2.27億元。
同時,西咸新區構建了一套較為全面的梯度企業培育政策體系,通過政策兌現來助力科創企業創新發展。打通省、市、新區三級政策兌現通道,2021年以來,為新區1087家科技企業兌現政策資金26938.02萬元。省級兌現97家企業2389萬元;市級兌現261家企業6651.77萬元;新區兌現975家企業17897.25萬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專精特新方面,西咸新區通過政策兌現,扶持了諸如省級精密合金制造骨干企業西安鋼研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型輻射探測材料與器件企業陜西迪泰克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原創突破的企業,顯示了秦創原強大的科創策源力。
其次,在打通高校通道端口,西咸新區和當地頂級高校合作,如西安交大重點解決成果授權、項目審批等問題,依托交大技術轉移中心,批量報送種子項目。聯合交大技術轉移中心、科研院共同推動應用科技成果批量授權模式。
所謂批量授權模式,是指西安交大科研院統一組織對完成春種基金投資決策的種子項目技術成果進行授權,流程相對簡化,審批時限進一步縮短,為項目快速落地發展掃清障礙。
相比原授權模式,這種批量授權模式,大大提升了審批周期和落地速度。據了解,自6月底起,春種基金每周向西安交大報送完成投資決策的種子項目清單,由交大科研院統一組織項目批量授權評審。
目前已完成8批次,共計88個種子項目科技成果授權,其中46個項目已完成投資流程,有效提升了種子項目落地速度。
據西咸新區管委會相關人士透露,下一步,將進一步優化種子項目機制,拓展除交大外重點高校的科技成果批量授權模式,加快種子項目審批流程。
除了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按照國家層面、省級層面的戰略要求,秦創原總窗口西咸新區的目標是打造立體聯動的“孵化器”、成果轉化的“加速器”和兩鏈融合的“促進器”,目前“三器”的建設正深度推進中。
立體聯動的“孵化器”方面,目前灃東立體聯動孵化器總基地完成建設方案,占地2266畝的秦創原科創生態島全面啟動,漢中、寶雞科創中心(企業聯絡處)已揭牌運行,商洛、安康飛地孵化園正在積極洽談,立體聯動“孵化器”體系基本形成。
西咸新區預計全年引進孵化器20家,規劃建設科創載體93個2217萬平方米、年內可交付使用309萬平方米。
灃西新城成果轉化“加速器”示范區穩步推進,其在交大等高校探索創新成果轉化批量授權模式,與西電等5所高校共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諸多科技成果轉換的項目,如笛眾泰科技獲真格基天使投資,3D人臉識別、思摩威項目,高延性復合材料等有潛力的產業化項目相繼簽約落地。
涇河兩鏈融合“促進器”亦初見成效,為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建立了氫能產業創新鏈技術圖譜,設立了陜西省氫能產業基礎建設基金,聯合秦川機床等成立陜西省數控機床產業創新聯盟等。
秦創原短短一年取得不俗的成績,亦引發了全球400余家海外主流媒體關注和盛贊。美國當地時間3月21日,秦創原總窗口主題海報在有著“世界十字路口”之稱美國紐約時代廣場亮相,站上世界舞臺。
同時,《人民日報》高贊,西咸新區優化提升營商環境18條、宜居宜業10條措施和秦創原總窗口產業定位與空間布局指引,支持秦創原總窗口建設15條等“組合拳”政策,為企業全方位掃清體制機制障礙,加速科技型企業聚集發展。
《經濟參考報》指出,自陜西省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作為“秦創原”的平臺總窗口、陜西省科創引領區,西咸新區不斷優化招商引資體系,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靶向招商”“強鏈補鏈”,不斷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3月30日,《陜西日報》頭版亦刊發了《一顆“春種”的力量——陜西加快推進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建設》,聚焦西咸新區全力推進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總窗口建設,推動創新創造潛能加速釋放。
值得一提的是,西咸新區為講好“科創故事”開始了新探索和新嘗試,聯合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在陜西交通廣播FM91.6推出了每周一期的《秦創原·聲動西咸(點擊了解詳情)》新聞資訊節目,讓聽眾“現場”感受“星火燎原,科創西咸”的創新魅力。
2022年,是秦創原建設的第二年,大風口已起,站在風口上的總窗口和主戰場西咸新區,成為頂級的科創中心,未來可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