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10 02:06:34
西安之后,包括最近在全國兩會上“喊話”的武漢都市圈、鄭州都市圈在內,還有不少省市正在摩拳擦掌。“抱團建圈”已成大勢,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都市圈,也走到了不得不提速發力的關鍵時刻。
每經記者 淡忠奎 程曉玲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39395
接連被“超車”之后,西安都市圈已呼之欲出。
3月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在談及今年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任務時透露,將加快培育現代化都市圈,“出臺長株潭、西安、重慶等新一批都市圈規劃”。
而就在幾天前,陜西省發改委官網“主任信箱”回復來信問題時也透露:“《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編制工作已履行完成國家層面相關審批流程,正在履行印發程序,近期將正式印發實施。”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早在2020年4月,編制實施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就被寫入國家發改委公布的當年度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兩年過去,南京、福州、成都以及長株潭四個都市圈發展規劃相繼獲批,西安則遲遲未能落地。
西安之后,包括最近在全國兩會上“喊話”的武漢都市圈、鄭州都市圈在內,還有不少省市正在摩拳擦掌。“抱團建圈”已成大勢,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級都市圈,也走到了不得不提速發力的關鍵時刻。
自2020年被國家發改委“點名”后,西安都市圈的規劃進展就備受關注。
去年2月,陜西省發改委官網在回復網友時透露,規劃“已編制完成”;同年11月,相關回復變更為“年底前印發實施”;直至近日,“完成國家層面審批流程,正在履行印發程序”的最新回應,再度引發對“第五個國家級都市圈”的期待。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490138
西安都市圈“轉正”為什么這么難?
在全國政策科學研究會原副會長、西安朝華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單元莊看來,西安乃至陜西近年來的發展并不如人意,而成都和鄭州等城市的發展都是突飛猛進。這可能也是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先發后至”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1年,西安GDP為10688.28億元,同比增長僅4.1%,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速均跌至萬億城市最后一名,固定資產投資更大幅下滑11.6%。從全省的經濟首位度來看,西安也從38.27%下降至35.87%,成為全年首位度降幅最大的省會城市。
尤其是“工業不大不強”,成為制約西安做大經濟總量和發揮潛力的首要制約因素。這也能從數據得到印證。2020年,與西安經濟體量相近的泉州、濟南、合肥和福州工業增加值分別為5167.98億元、2360.5億元、2072.32億元、2532.16億元,而西安僅為1828.59億元。
當然,從目前已獲批都市圈來看,經濟體量并非唯一指標。破題關鍵,還在于跨圈融合。作為西安都市圈之“核”,西咸一體化推進緩慢,一直被認為是制約西安都市圈發展的關鍵。
只有西安、咸陽深度融合,共同做大經濟總量,做強工業和產業能級,才能帶動周邊城市一起跳“群舞”。
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論西安都市圈,還是西咸一體化,實際上都是要產業先行,形成跨行政區的產業集群和協作機制,才有都市圈一體化的“水到渠成”。
改變已在路上。今年2月8日,西安召開新春“第一會”,西安市委書記方紅衛將“縱深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進程培育都市圈”作為重點推進的9項工作之一。不久之后,西咸新區與西安主城區互聯互通的五條道路同時開工建設。
路網暢通是要素暢通融合的基礎。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姜建春表示:“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精心組織、全力推進,以完善的互聯互通路網體系加快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協同融合發展。”
雖然最終規劃還未發布,但西安都市圈的大致范圍早已不是秘密。
去年9月公布的《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公眾版)顯示,陜西將構建“一圈四極六城多鎮”的城鎮發展格局,其中“一圈”是以西安主城區、咸陽主城區及西咸新區為核心,渭南中心城區、銅川中心城區、楊凌示范區為副中心組成的西安都市圈,也是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域。
西安都市圈空間格局示意圖 圖片來源:《陜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公眾版)
不過,從陜西政府工作報告中“促進西安、渭南、銅川、商洛、楊凌規劃統籌、建設聯動、發展融合”的表述來看,秦嶺南麓的商洛也大概率將如愿“入圈”。如何推動西安與周邊城市的產業聯動,也是西安都市圈最為重要的命題之一。
西安石油大學教授、中國西部制造業研究所所長曾昭寧對城叔表示,以西安、咸陽為核心的西安都市圈獲批,對于產業發展,尤其是產業集群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比如,原來周邊城市都很害怕虹吸,但是現階段西安已經逐漸進入向周邊城市輻射擴散的階段。
實際上,這種產業導向的趨勢已經凸顯。今年初印發的西安市《 “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加快西安都市圈產業一體化布局,提升西安產業輻射和總部經濟發展能級,支持區域間以“飛地園區”“合作共建”等模式開展合作,引導中心城區“退二進三”,推動一般制造業向都市圈梯度轉移,構建梯次配套、優勢互補的現代化產業生態圈。
“這里涉及到一個大配套的問題,在都市圈的語境下周邊城市或區縣不一定要搞自己獨立的產業體系,完全可以把自己定位成配套。”曾昭寧表示,這樣就能夠形成一些跨行政區的產業集群,形成一個社會化、市場化的分工,而不是割裂的產業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銅川、渭南、商洛等城市也都在謀求深度融入西安都市圈,以“積極融入西安都市圈”或“西安都市圈重要組成部分區域定位”等來自我定位。其中,銅川提出“西安制造、銅川配套”,渭南提出“西安研發,渭南制造”,相關產業合作已經初具規模。
西安都市圈之外,越來越多的“競爭者”正加入到這場國家級都市圈爭奪賽,大有后發趕超之勢。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22880
最近幾天,在全國“兩會”上,湖北代表團建議,“加快建設武漢都市圈,打造全國重要增長極”;河南代表團則以全團名義,懇請國家支持鄭州都市圈規劃建設。
去年以來,從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辦公室掛牌,到《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簽署,武漢都市圈建設明顯提速。此前,湖北提出,武漢城市圈要成為“引領湖北、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全國重要增長極。
鄭州都市圈同樣動作頻頻。去年年底,鄭州都市圈正式由“1+4”拓展為“1+8”,新納入洛陽、平頂山、漯河、濟源四座城市。背后的考量不難理解——早在去年11月,河南省委常委會會議就指出,要把鄭州都市圈放在國內主要都市圈來定位、來審視、來謀劃,全面提升規模體量,打造現代化河南建設的強勁動力源。
此外,去年10月公布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圍繞重慶主城和成都培育現代化都市圈”。重慶媒體披露的消息顯示,去年11月,重慶市政府常務會議就審議了《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根據國家發改委的最新表態,重慶都市圈離正式晉級已并不遙遠。
競爭愈演愈烈,西安也在迫切行動。
今年的陜西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積極實施西安都市圈發展規劃”“推動西安—咸陽一體化向縱深發展”,相比去年“以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為重點加快建設西安都市圈”,態度更為果決。
作為西咸一體化“先手棋”的西咸新區,也于近日圍繞“瘦身”“健身”迎來一場“大變革”——
其下轄五大新城管委會內設機構共減少80個,縮減54.1%。比如,西咸新區及新城管委會人員編制縮減62.5%……在精簡機構提升效能的同時,產業導向極為明顯——五大新城將不再承擔行政和社會職能,轉而聚焦產業發展等經濟職能。
一定程度上,這是西安都市圈塵埃落定前,審視西咸一體化的一個重要視角。這不僅影響著西安都市圈的晉級躍升,也關系著整個陜西的未來走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